课堂中的研究性学习
发布时间:2007/11/24 11:35:24 作者:无 浏览量:748次
课堂中的研究性学习
作者:admin |
2002年10月,我曾参加了一个全国性的新课改研讨活动,其中一节关于《保护珍稀动物》的一个镜头至今令我扼腕长叹:在讲到为什么要保护珍稀动物时,老师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设计了一个很好的环节——让学生们自由与前来听课的全国300多名代表交流一下看法。然而,当学生们兴高采烈地离开座位想与各地代表畅谈时,老师的一句话把学生又拉了回来:“同学们没有愿意和我交流的吗?”本来很精彩的一个画面,被老师的这句话给涂上了败笔。我们的老师真舍不得孩子离开自己一步,好像学生一离开,就显示不出自己的价值。虽然这堂课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这样做“神”虽“聚”了,但因为该放开的没放开,这样的“神”就没有“精神”。
那么哪些关节需要老师去“收”或者“导”呢?
首先是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提炼出有价值的研究性问题。为此,当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后,要引导学生审视和反思问题,那些经过同学间的合作或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完成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完成;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但是它能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很好地开启学生的心智的问题,也可以放在课内完成;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且很重要的问题,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使之系统化、醒目化,并将其“导”入研究轨道;其它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以作为课后探究作业布置下去。
其次在探究性学习和接受式学习的交接处,需要教师的“导”。在课堂教学中,有些问题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可以探究出结果,但是,有些探究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人类的成果,单靠学生的自主探究并不一定能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此时,教师就要“巧导妙引”,相机“布道”。
下面这个案例中的王老师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王老师首先把全班学生分成不同类型的小组,有2人组、有3人组、有4人组、有6人组、有8人组。上课时,王老师分给每组一个大苹果作为礼物,并要求各组把苹果平均分给每个组员,学生们拿到苹果后兴高采烈,很快就把苹果平均分开了。这时,老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手里拿到的苹果是多少,用数字怎么表示?”孩子们一时傻了眼,都不知该如何表示。王老师抓住时机稍加点拨:“用图画或符号也行呀。”话音刚落,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几分钟后,学生们的办法出来了:有的用文字写了个“一半”;有的画了个圆平均分成四份,涂红了一份;有的画了个大苹果平均分成6份,挖掉了一份……王老师把这些闪耀着孩子们创造火花的表示法展示给大家,并真诚地说,老师很佩服你们,这些由同学们创造出来的方法的确很令人赞叹。但为了全世界的人都能有一个最简便的统一表示方法,今天老师告诉大家一个新的名词——“分数”,像第一小组,把一个苹果分成两份,每人一份,其中的一份就用“1/2”来表示;像第六小组,把一个苹果分成八份,每人一份,其中的一份就用“1/8”来表示。在这时,教师把“分数”呈现给学生,教学效果的达成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另外,当学生遇到困惑时,教师一时不能将学生的思维纳入一定的轨道,可先来个“迂回指导”,把学生导向一个“岔路口”,到学生看到那是个死胡同时再把学生“导”回来。上述案例中,当王老师引导学生用数字来表示,可学生“傻了眼”,王老师没有“强求”学生,“用图画或符号也行呀。”王老师的一句话,使学生们变得又活跃起来,他们开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可后来学生发现,自己的办法虽可行,但不如老师教给的办法简洁,再说,每人一个表示法也不好使用呀。于是,学生顺应了新的知识。而这正是王老师欲擒故纵、迂回指导的结果。
而且,在把思维推向深入时也需要教师的引导。仍是上述案例,当学生知道了分数是怎么回事时,王老师又让学生把一张纸平均折成16份,把其中的一份图涂成绿色:“涂颜色的部分占这张纸的多少?用你喜欢的办法表示出来。”此时,学生已经感到用图画和文字来表示已不方便,自然地就用分数来表示了。这时,分数的意义也就深深地印在了他们的脑海中。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在教学组织中的作用。组织什么?组织“道具”、组织活动形式、组织认知冲突、组织学生自我反思…
上一篇:名人名句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