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的由来
发布时间:2010/10/28 12:09:15 作者:吕建宁 浏览量:2967次
气功的由来
对气的认识
说到气,人们很容易想到呼吸之气与呼吸,因此有人将气功译为Breathing Exercise——呼吸操,这是不正确的。尽管呼吸在许多气功门派中占重要地位,气功之气和呼吸之气却是两码事。从中国古典文化和传统气功的理论高度来谈气,至少有以下内容:
(一)大自然的气。它是构成宇宙和一切物质的最基本的物质形态。它无形无象,常人看不见、摸不着,充斥在整个宇宙中,“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管子》)。
可直称为气或元,也可称元气、道气、大极、太一……古人认为无形无象的气是有形有象的万事万物的本源,换言之,变化万千的繁杂事物,都是气的变相表现。
宋朝的张载就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说:“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成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
,就是说一切事物的生长衰亡都是气变化的结果。人也不例外。《庄子》中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王充也曾指出:“水凝为冰,气凝为人”。
(二)人身中的气,指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的一种无形无象的特殊物质。《黄帝内经·灵枢·决气》中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气是人体生命运动的根本。
明朝张景岳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对于人身之气,中医理论里多有论述,据气的分布部位以及功用的不同,气的名目也不同,如有真气、营气、卫气、宗气、元气、经络之气、脏腑之气,以及先天气、后天气等。
(三)人之气与自然之气的相互作用和转化。气功理论认为,人的生命活动过程就是人自身之气和大自然之气相互作用与转化的过程。人体若能顺利地摄取大自然之气为自身“服务”就是健康的表现,否则即是病、死。
因为人是大自然之气的一部分,练气功就是要把这一过程强化,由此可见,气功中所谈的气,既包括自然之气,又包括人体之气。对此,《管子·内业》有一段精辟论述:
“凡物之精(精者,气之精也——笔者引注),此(古校勘‘此’字是‘化’字之误)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行天地之间……藏于胸中,谓之圣人。
是故民(古校勘‘民’字乃‘此’字之误)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音(音字当‘意’字解);敬守勿失。是谓成德。”
这段话不仅阐明了人之气与大自然之气的同一性,而且指出了摄取自然之气为己所用以达到变换气质的修炼方法,这与《孟子·公孙丑》中所说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相类。由此可知,气功之气的含义是很广泛的。
气,作为历史上的一个特定的哲学范畴,人们通常都予以肯定,并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的称号;作为人体生命运动模式里的一个模糊的要素,人们也乐于接受。
但是,气是不是客观实在?是不是一种物质?人们就觉得有点玄乎了。通常,人们把气和中国古代的五行、阴阳、印度古典哲学里的“四大”(地、水、火、风)等同起来,认为那是古人囿于当时的认识水平而提出来的对于客观世界的简单的抽象。而不是真实的存在。因为,现代科学的框架里找不到它的对应物。
然而,事实并非真的如此。1978年以来,我国科技工作者进行了一系列有关气功外气物理效应和生物效应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气功外气确实能作用于仪器和试样(生命体和无生命体),使之发生用现代科学理论无法解释但确实存在的变化。
世界上只有物质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改变物质的运动状态。因此,在真正的唯物主义者看来,现有的气功外气物理效应与生物效应的实验,虽然还不足以揭示“气究竟是什么”这个谜,但却雄辩地证明:气是客观存在的,是物质的。这对当代气功科学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综言之,(1)气功之气源于我国古典哲学的气论,因此,必须从我国古典文化的整个背景上来理解气功,才有可能得到关于气功的完整、正确的认识;
(2)现代科学实践证明,气功之气是客观存在的,是物质的,而且是一种尚未被现代科学所揭示的新的基本物质。
以上两点,是全部气功和智能气功科学的基石。
II、 气功一词的由来
气功这门学问在中国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气功一词却是首见于晋朝许逊著的《灵剑子》一书,意指通过修炼气术(如行气、运气等)与修德(指做善事),在体内引起的变化已达到了“道气功成”的程度。不难看出气功二字的含义中,虽有炼气与修德的内容,但它没有成为这一含义的代名词。
自此以后,气功逐渐宗教化,气功一词也未在各派气功中发生影响。直至明、清时代,宗教渐趋衰微,武术与气功紧密结合,形成了武术气功,对后世武术气功影响甚巨的《易筋经》,就反复强调了气;
道家的武当派拳术也极重视气功之应用。前者擅长硬功,如“金钟罩”、“铁布衫”等,后者重体内之“神、意、气”。
至清末《少林拳术秘诀》中有专章曰《气功阐微》,明确指出“气功之说有二:一养气,一练气”,并有详明的练法。气功一词渐渐显赫于世。
1931年王竹林正式出版了《意气功详解》一书,直接以气功命名该书。1934年董浩著有《肺痨病特殊疗法——气功疗法》。
1938年方公溥又出版了《气功治验录》,并创立了“公溥气功治疗院”。这个时期,用气功于医疗是其显著特点。
气功一词的广泛应用并为广大人民所熟知是在本世纪50年代。1953年,刘贵珍将自己练功与多年临床经验予以总结,在河北省卫生厅的同意和支持下,把该功法定名为“气功疗法”。
而后在唐山筹建了唐山疗养所,稍后在北戴河创建了气功疗养院,并撰著了《气功疗法实践》与《内养功》两本书。
刘贵珍倡导的气功疗法,已不是单一功法,而是包括了内养功、强壮功、保健功、行步功四种。气功一词的内涵,刘贵珍先生认为是“概括了静坐、吐纳、导引、内功等修炼方法”。
70年代末与80年代初,气功事业发生了空前的变化,不仅广泛地大规模地应用于医疗疾病,而且做了很多科学实验一一尤其是外气治病试验。
于是气功一词不仅是养生、治病、健身的锻炼方法的代名词,而且成了人们约定俗成的一门特殊学问了。尤其是中华气功研究会与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的成立,把气功推上了科学的宝座一一成了气功科学,它与原来的含义大不相同了。
III、 气功的定义
鉴于上述状况,我们给气功下定义无需对气功一词进行考证或训诂,而应从实际出发,赋予气功以时代的内容。
一、概括介绍
气功一词既然成了囊括千门百派功法,并作为这门学问的专用词汇,就必须把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作明确的规范。几年来,为气功规范定义者已达数十家。各家所下的定义,虽然都有道理和根据,但还是没有哪一家的定义为众人所公认。
所以形成这种局面,原因大致有二:其一是历史造成的门派众多的现实,各家功理、功法各有千秋,练功效应如防治疾病、健美身心、开发潜能等也不一致,真正是“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这就必然形成对气功这一概念的仁智之见。
就拿很多门派都说的“气”来说,虽然已明确了不是空气的气,但气的本质是什么?现代科学仍说不出所以然,更何况有的门派,如佛家的参禅与道家的清静无为法门等根本不谈炼气。即使炼气的法门,达到高级阶段,如内丹派在结大丹以后,也就不讲炼气了。
因此拘于“气”字与“功”字的解释就做不到“容纳百川”了。其二是气功、特异功能的现代科学研究,取得了巨大成果一一记录下了很多属于人体生命奥秘的功能现象。
这些材料为人体生命的科学研究开拓了前所未见的视野。鉴于此,不少科技工作者认为气功将是打开人类生命秘密的钥匙。
这对气功发展为气功科学,无疑会起巨大推动作用。可是,另一方面,由于这是一个新课题,不少人对气功、气功科学、人体生命科学三者的范围界限和关系混淆不清,也给规范气功定义带来一定程度的混乱。
笔者1981年写的《气功探邃》一书中的气功定义是:“气功是建立在古典的整体生命观的基础上,培益、增强人体真气的功夫,是达到形体与心神高级平衡的学问,是探索生命奥秘的科学”。
在当时把气功提到探索生命奥秘的科学的高度来认识固然是正确的,但今天来推敲这个定义,就有些不够严谨了,因为气功与气功科学是不能划等号的,气功科学与人体生命科学也是有根本区别的。这一点将在第二章《气功科学概论》中阐述之。
鉴于上述难点,有些人提出改变气功的名字。我们认为这倒是没有必要的。难道改的名字能比气功二字的含义更全面吗?
既然人们已经习惯了这一称谓,也就把它当作一个特定专用词汇来应用,就和对待物理学中的“熵”、“耗散结构”等等专用名词那样规范它的内涵。所规范的内涵必须是各家气功的实质的集中表现。本着这一精神,笔者对气功的定义用现代通俗语言作以下规范。
二、气功的定义
气功是建立在整体生命观理论基础上,通过主动的内向性运用意识活动的锻炼(调心、调身、调息是其外延),改造、完美、提高人体的生命功能,把自然的本能变为自觉智能的实践。
这个定义指明了气功的理论基础,讲清了气功特殊的锻炼方法和锻炼内容,描绘出了气功的锻炼目的。这个定义包括了气功的全部特征。
(一)指出了气功的理论基础——整体生命观。其内容包括:
(1)宇宙大自然是一个整体,其中又包含无数的物质层次,互相包容,互相转化,组成宇宙的万事万物。
(2)人本身是一个整体。传统气功与中医认为这个整体是以神为主导、以五脏六腑为核心、以经络气血来维系的身心统一的整体、智能气功认为这个整体是形、气、神的混元整体。
(3)人天合一。即人和大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不仅是各家
气功共同的理论基础,而且是我国古文明的精髓。现在西方科学家也开始了这一理论的研究。从发展的观点看,气功各门派的理论都必须上升到这个层次来,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诚然,人天合一的整体观是由古人通过气功实践建立起来的,而且现在还在继续发展。它与气功实践是反复循环而不断深化的。
若从气功历史的源头来看,没有形成理论以前的气功实践只是一种盲目的实践,属于原始气功,与我们现代的气功不可同日语。
(二)指明了气功特殊的锻炼方法——特定的内向性运用意识的锻炼。内向性运用意识的含义有二:
(1)一般人的意识活动通常是考虑自身生命活动以外的事物,属外向性的;练功人的意识活动是内向性的,是使它和自身生命活动结合到一起的。
(2)一般人的意识活动是向外延展“膨胀”的,由此及彼,从一到多;练气功的意念活动是向内集中“收缩”的,收成单一的内容,由多到一只想一个东西。
这一点是气功定义的灵魂。它是衡量某一健身方法是否属于气功的根本尺度。比如药物健身、医疗健身以及体育健身,由于不是通过内向性运用意识而达到健康身心,所以都不能称作气功。
(三)明确了气功锻炼的目的是达到改造、完美、提高自己的生命功能,健美身形、增益智慧、高尚情操以及开发潜能,使人脱离本能的束缚,进入自觉智能的自由王国。
(四)指明了气功是运用功法完美自己身心,提高自己生命功能的实践过程。如果有了气功的理论和方法而不去实践,那只是关于气功的学问,属于气功学的范畴,但不能称此人掌握了气功。
这与语言和言语的关系很相似:语言指词汇和语法的综合而言,它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而言语(即人们说话)是运用词汇和语法——这一语言工具表达自己思想的过程。这里所说的气功是运用气功学的气功功理和练功方法来重新塑造、升华自我的实践过程。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对气功所下的定义,有理论、有方法、有目的,包括了气功的全部内涵,所以说它是完整的,也是符合现代科学对定义规范的要求的。
这个定义是考察了气功的历史,根据气功的现状,并展望了气功科学的未来后,全面审议的结果。它是否普遍适合于各派功法呢?回答是明确的。
因为各门派以至于各功法的各阶段,无一不注重意识活动的运用。即使是现在那些声称不搞意识活动的功法也不例外。
比如,有人讲:“我们练功时不搞意识活动”,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给练功者的一种特殊意识信息,或为练功者的一种内向性运用意识活动的内容。
现流行的功法无不注重意识活动。在传统的功法中,佛家强调的“明心见性”,道家讲的“修心炼性”,儒家讲的“存心养性”……不都是从意识上下功夫吗?
用这个定义衡量国外盛行的松弛疗法,超觉静坐法,瑜咖等等,也是完全适用的。
本定义强调了内向性运用意识而未提气,从传统气功来说,不仅避免了“气”特有的局限性,而且对炼气的功门来说,等于抓住了窍要。
因为意为气之帅,意到则气到。因之,言意并不排斥气,而是统气于其中。若从智能气功的混元整体理论来说,意识活动则是人脑混元气——意元体内活动的内容与过程,是混元气的特殊表现形式。
IV、气功与体育锻炼的区别
两者的区别,根本仍在于是否内向性运用意识。体育运动除健美锻炼外,任何项目无一不是外向性运用意识,即精神不是专注于自己的身心活动上,而是注意在运动项目的对象上。
由于精神没和自身生命活动紧密结合,就不能发挥意识强化生命力的特殊作用。因此使气功与体育锻炼结果呈现出明显的差别。可从几个方面分述之:
一、就锻炼内容言:气功包括涵养道德、运用意识、调整呼吸、运动形体。而体育运动主要是运动形体。
二、就运动形体言:气功着眼于神、意、气的锻炼,强调以意引气,以气引形,形体的运动为神、意、气“服务”,要在“松静”中体会奥妙。
体育运动着眼于各种动作的锻炼,精神不是集中在体内,而是集中于形体的动势或器械上,“神”的作用在于集中精力、协调全身以完成一系列动作,精神为形体运动“服务”,各个动作需通过肌肉、肌腱……的紧张(张缩)来体现技巧。
三、就精神驾驭形体的形成过程言:气功是通过内向性运用意识主动发放意识指令直接统帅形体。体育运动是通过形体运动反射性地引起精神驾驭形体。
四、就人体的新陈代谢变化言:体育锻炼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增加体内的新陈代谢,使体内耗氧量剧增。由于体育运动主要是肌肉运动,将体内的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还有一部分变为热能而耗散),这就需要相应地补充营养,保证休息,以恢复体力。
因此,体育锻炼是以增高人体能流的出入量来使人体生命旺盛。气功锻炼则不同。练功时一般来说,尤其练功有素者,体内的耗氧量减少,新陈代谢减缓,能量消耗降低。它是通过增强人体生命活动的有序程度,对生命起重新组合(或叫整合)的作用,从而提高人体生命力。
通过现代科学研究已知,不练气功的人,睁眼时脑电波中一般是β波占主导地位,其频率为每秒14—22次;而练气功人则出现α波,频率为每秒8—13次。
α波从枕部向前,向额叶方向推移,出现同步化。α波是和谐波,既非抑制,又非兴奋,练气功后就出现这种状态,这表明脑子活动的有序化增强了。脑电波有序程度增强,人体生命活动也就逐步有序化,人的健康水平就提高了。
由于体育锻炼与气功锻炼在体内产生的变化不同,所以结局也不同。据统计,国外著名运动员年过中年后约有一半人的身体状况达不到普通人水平;在国内,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达不到普通人水平。而练气功的人到老了反而身体更健康,叫“返老还童”。
其次,对人体感触机能的作用不同。气功锻练使人的感触机能敏感,体育锻炼使人增强耐力。通过气功锻炼,体内的气充足了,能使人固有的感知机能如眼、耳、鼻、舌、身的敏感性增强,对身体冷、热、麻、酸、胀、痛等感觉变得敏感。
同时还能诱发出人体的“第六感觉”,即透视、看气、遥感、遥测等超常智能。体育锻炼就不同了,由于各种耐受能力的增强,对人体内外感觉能力似乎还迟钝了,更不可能激发出特异功能。
中国气功的十大特点
第一、经络、穴位、气血学说是中国气功的理论基础。中国传统医学包括丰富的内容,气功是中国传统医学宝库的一颗瑰丽的明珠。
经络、穴位、气血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是中国气功的理论基础。
经络、穴位、气血是非常复杂的人体现象。可以简单而形象地解释: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穴位是气血运行的出入口。
气功健身祛病的道理在于穴位受到良性刺激,气血在经络中运行通畅。
第二、中国气功体现了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合一、形神合一的整体观。
中国气功强调天人合一,人和自然界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联系,人的机体受到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气功重视人与自然界的动态适应。
中国气功强调人与社会的 统一。社会环境对人的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气功修练强调人要适应社会。
中国气功强调形神统一。气功是一种中国特色的自我身心锻炼方法。它既可以提高人体的生理功能,又能提高人体的心理功能。气功提高人体生理功能与心理功能是同时进行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第三、中国气功受道家、儒家、佛家和医家的影响。
中国气功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吸取了道家、佛家、儒家和医家的一些理论及健身祛病的技术,逐步形成中国气功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和丰富多彩的养生技术。
第四,中国气功功法丰富多彩。
中国气功功法种类繁多。中国气功功法众多,表现了中国气功理论内容和技法的丰富。
以中国气功流派划分,可分为道家功、儒家功、佛家功、医家功和武术五大派别。
以练功的动静划分,可分为静、动功。一般认为太极拳就是一种动功。
以练功的姿势分,有卧功、坐功、站功与活步功。
以练功的手段分:侧重意念锻炼的意守功;侧重呼吸锻炼的呼吸功;侧重姿势锻炼的调身功。
从70年代未到现在,全国各地推行与普及的气功功法是以动功为主,并且不少是群体练功。
第五、中国气功具有预防和治疗相统一的特点。修炼中国气功有病祛病,无病健身。练功祛病与练功健身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
第六、中国气功能够调整人内在的生理与心理功能。中国气功能够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与心理功能;能够充分调动人体生理的积极性与心理的能动性;能够充分发挥人的生理潜力与人的心理潜力。
第七、中国气功对人体身心具有整体性和双向性的调节特点。
中国气功,不仅对人体生理功能具有多层次的调整作用,而且对人的心理功能也有多层次的调节作用。
它既可对人体的神经系统进行调节,也可对人体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进行调节。
中国气功既可调节人的情绪,又可调节人的情操。
中国气功既可使高血压调整到正常水平,又可使低血压调到正常水平,又可使低血压调到正常水平。既能调整便秘,又可调整腹泻。
中国气功既可把抑郁情绪调整到正常,又可把烦躁情绪调整到正常。
第八、中国气功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
中国气功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特别是蕴藏着丰富的健康心理学思想和医学心理学思想。这些宝贵的医学心理学思想,是建立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思想的来源之一。
中国古代诗人练气功,得到了心理体验,写成诗文。这些诗文反映了练功的心理效应。
白居易在《冬夜)诗中写道:家贫亲爱散,身病交游罢;眼前无一人,独掩村斋卧。冷落灯火暗,离披帘幕破;策策窗户前,又闻新雪下。长年渐省睡,夜半起端坐;不学坐忘心,寂寞安可过。兀然身寄世,浩然心委化;如此来四年,一千三百夜。
陆游在《秋怀十首)之一中写道:辟尘当以犀,沼缨当以水;龟堂一柱香,世念去如洗;人生天地间,太仓一秭米;哀哉不自悟,役役以至死。孰能从我游,跌坐燔柏子。
夜半清磬声,悠然从定起。
第九、心理因素是气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功的机制是复杂的。它是由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生化因素所组成。心理机制是气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念、情绪、暗示、认识与信心是气功心理机制的基本要素。这五个基本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练功效应的大小与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等都有关系。而心理因素是影响气功效应的大小的主导因素。情绪稳定、心平气和、对气功充满信心,坚持不懈,对气功效应有很大作用。
第十、中国气功对心理功能有很大的调节与改善作用。
修炼气功,不仅对人体生理功能具有调节。改善作用,而且对人的心理功能也具有调节与改善作用。气功能对人的情绪、意志、性格、智力等具有调节与改善的作用。
长期练气功,有什么益处?
Ⅰ、增强体质
练气功可以调整阴阳、和畅气血、疏通经络、培益真气,使人的生命得以旺盛,能收到使弱者强、病者康、老者复壮的效果。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管子·内业》中说:“人能正静者……筋韧而骨强。”华佗则进一步指出:“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百病不生。”这些论述,不仅被很多练功者所证实,而且得到了现代医学科学实验的证实。
一、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练功可使神经功能得到修复和调整。练功时的脑电图呈α波振幅增大,而且集中于额部(这是和闭眼安静枕部呈α波的主要区别),并使左右脑趋于同步,表明脑功能有序化增强。同时,还可使植物神经得到调整;使感觉功能、运动功能、思维功能强化。
二、对血液循环系统的作用
练功可使心脏、大循环以及微循环得到改善,还可使血浆雌二醇下降,提示有抗衰老作用。
三、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练功时耗氧量与CO2排出量都降低,可减少呼吸次数,显著增强肺功能。
四、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练功可使唾液分泌增多,肠胃消化液增多,使肠蠕动增强,加强消化功能。
五、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练功可使脑垂体及全身内分泌组织器官得到合理调节。如使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代谢水平下降,生长素减少,血中胆固醇浓度下降等。临床上通过练气功已治愈了不少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闭经等与内分泌有关的病人。
这些实验表明,练气功对人体多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实际情况确实如此。以练智能气功为例,不仅普遍收到强身健体和祛除疾病的显著效果,而且健美身形的作用也很突出。如超肥者练功可减肥,在正常饮食的前提下,有人练功3个月减少体重22.5公斤,使体重趋于正常。
有人在一天之内减少体重达3公斤之多。超瘦者练功可增重,有人在3个月内增重11公斤,而使体重趋于正常。还可收到增加身高之效。
有几个34岁至37岁的成年人,身高竟增长三四厘米之多。不仅如此,在有的人身上,还呈现了美容作用,如单眼皮变双眼皮,面部雀斑消失,脱发再生等等。
Ⅱ、益寿延年
练气功可使健康长寿已为众多练功者所证明。智能气功有很多60-70岁以上的辅导员,未练功前多是未老先衰,孱弱不支,练功后恢复了青春活力,成了推广智能气功的骨干,走上了用气功为人民服务的新岗位。科学实验也发现了练气功不仅可以调节性激素的分泌,而且可以延缓老化过程。
北京市气功研究会曾对60-72岁的练功老人和不练功老人各300例进行“液化智力”试验,共测试七个项目,结果发现练功者智力退化过程较不练功者明显减慢,少数人甚至未发现智力退化现象。
或问何以致此?现代生物学认为生物的寿命是它的发育期的5-7倍。人的发育期到25岁,所以人的正常寿命应在125-175岁,只是由于人们违背了正常生命规律,使生命力被破坏,致使正常寿命不能体现。练气功就是要使人学会运用生命规律,增强生命力,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Ⅲ、防治疾病
这是目前练气功最突出的成效。不仅常见病、多发病收到了良好疗效,即使是疑难病患者,甚至垂危病人,通过练气功也有很多人得到了康复。全国400万智能气功学员中,所患疾病的种类可谓应有尽有。
仅华夏智能气功培训中心,从1988年11月至1994年7月接受的13万名学员中,病员占80%以上,而且是经中西医久治不愈的病人,病种达180种之多。
其中有各种癌症(包括肝癌)、肝硬化腹水、陈旧性瘫痪(包括截瘫)、聋哑(包括先天性与药物中毒引起的)、视网膜剥脱、股骨头坏死、先天脑发育不良等许多医学无法治的病。
还有萎缩性胃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与低下、子宫内膜移位、肺气肿、冠心病、顽固性高血压、心律失常、哮喘、牛皮癣、青光眼、早期白内障、神经性耳鸣、神经性骚痒症、骨结核、腰椎间盘突出等现代医学难治的疾病。
至于常见病则毋需例举了。这些病人,包括不少身患多种疾病的,通过练功都收到了一定的疗效,平均治愈率达15%左右。
练气功为何能治疗这么多的病,甚至获得了神奇效果呢?中医学与气功认为,人体患病是由于气血不足或气血运行失常而招致各种生命功能失衡。
练气功一方面可使气血充足。一方面可促进气血畅通,达到“气血流通,百病不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
它与中医针灸治病、按摩治病的机理大体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针灸通过针刺或艾灸、按摩通过手法刺激一定的经络和穴位,调动人体正气,使之恢复平衡,达到祛病的目的。
气功则是通过功法的锻炼来激发人体正气,增强人体健康。也许有人会问,病人体内由病原微生物,如病菌如何消除呢?中医、气功是从气着眼的,认为正气充足并能正常流通,各种不正常的东西都会消除,当然细菌也不例外。
这能是事实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很多病人铁的事实证实了这一点。另外,现代科学实验也发现练功后,免疫功能有了明显改善。如白细胞数、白细胞吞噬能力、吞噬指数都有明显增加。
外气可使脾淋巴细胞活性E玫瑰花形成率明显提高。不仅如此,外气还可以杀死细菌、病毒等。这些实验结果得到了很多科研工作者的重复证实。既然外气可以对外发生如此显著的作用,那么气在自身中发挥上述威力的道理,也就可想而知了。
气功治病的效用,是练功后首先呈现出来的效用——可以说是最初级的效用,也可说是在练气功的全部过程中的附带的收获,并以之奠定以后练功改变自己身心状态的基础。
严格说来,气功对于病不是治疗,而是调整人体功能,因而练功后常出现“双向”变化。如血压高者下降,低者上升;心律快者减缓,慢者加速;大便秘结者可使之畅通,便次增多者可使之减少;超肥者减肥,过瘦者长胖……都是使之趋向正常。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气功治病范围确实很广,效果确实很好。但也不能认为气功可以包治万病,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必须看到,气功和任何科学一样,都不是绝对的,都有一定的有效范围,而且效果的出现必须经历一定的过程,那些认为气功治不了 “真病”的论点是不对的,那些把气功神化的论调,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Ⅳ、发达智力
一、增强思维能力
练气功不仅可以增强人的健康素质,而且可以激发人的无穷智慧。因为练气功要求“入静”,“入静”是区别于人体睡眠态、清醒态的第三态。
它不仅是一种休息而且能消除大脑的疲劳,更重要的是增强人体生命功能,尤其是增强大脑活动的有序化程度,从而大大提高脑细胞的活动效率。
另外,据研究,人脑约有140亿个脑细胞,一般人的利用率往往只有百分之几,大量的脑细胞因彼此间的“线路”没有“接通”而利用不上。
大脑活动的有序化增强,可以把那些本来“不通”的线路接通,从而使大脑潜力得以发挥。在中医理论里,真气是维持生命活动——肉体活动与精神活动的动力。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而气功的入静状态,是促进真气增长、运行的最好条件,正如《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恬憺虚无,真气从之。”
练气功可以增加人体真气,充足的真气为思维活动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从而敏锐其机能。所以《管子》中说:“定在心中,耳目聪明”。
《黄帝内经·素问》中说:“圣人抟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由于练气功而使人聪慧者,于今也不乏其例。这一点不仅为前述的脑电图变化所证明,而且在实际中也收到了良好效果。
我国不少地方在小学、中学甚至大学做了练功的实验观察。一般练功3—6个月,学生的学习成绩就有显著变化。乌鲁木齐智能功辅导员周鲁在两所小学进行了教功实验,取得了明显效果。
二、容易出现灵感
灵感是人的思维形式的特殊表现,它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人们无论认识什么事物,都必须使头脑得到该事物的全部信息,经过思维功能的整合作用后,得出了对该事物的正确认识。
在通常状态下,人们需要认知的对象,都是前人已明了的,因此,只要将理性认识和实践一结合就行了,所以没有感觉到认识事物的艰难过程。
对人类尚未认识的事物就不同了。对该事物本来面目不清楚,它具有的全部信息需要一点一滴提取并储存在头脑中。只有当人们得到了该事物的全部信息,同时经过思维的组合作用,才可能认识到该事物的本质。
然而在没有认识该事物之前,尚无法判断各种信息的正确与否,更不能自觉地把各种正确信息进行有机的整合。因为灵感的产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只是我们未能察觉这个过程,便觉得它似乎是凭空而来。致使很多人认为是神鬼、上帝的作用。其实任何灵感都是有条件的。
(一)具备产生灵感所必需的知识(理论的和实际的)。这是产生灵感的基础。试看音乐家能产生物理学家的灵感吗?美术家能产生化学家的灵感吗?当然仅有这一点还不够,还必须具备下面条件。
(二)使已获得的有关灵感的各种知识(即信息)均匀地分布在自己的记忆“知识库”中。如果有哪一部分呈现优势状态,都会抑制灵感的出现。
因为部分信息的突出,破坏了该事物的本来面目。只有除去意识对信息的干扰,使之自然地按其固有规律进行组合,才有可能在意识里反映出该事物的原貌。这个过程的完成,往往又需要有第三个条件。
(三)受到与灵感有关的意外刺激。它既可能是灵感所需要的一个——最后的一个信息,也可能是整合全部信息的动因或诱因。试看科学家们发明创造的灵感,都具备这些条件。
例如化学家凯库勒就是在困倦欲睡时,看到围着火炉圆圆的火焰是一条蛇,上有六个鬼在跳舞,便领悟到苯环的分子结构。
这个灵感的产生,过去认为是上帝的启示。其实是在上述三个规律支配下完成的,试分析之。凯库勒已熟知苯的性质以及苯的分子是由六个碳原子组成,而且他已试图编排了各种碳链构成形式,但都与苯的性质不符。
即已排除了苯环以外的各种结构的可能性。也可以说在凯氏意识中苯分子的全部信息量只少“圆环”这个信息了。
在困倦欲睡的朦胧状态下(大脑的兴奋性正在趋向抑制但尚未进入抑制,功能趋于有序,在医学上称为“移行相”,这时易产生梦幻——这也是组合知识的一种异常表现。)
看到了火焰这个“圆”的信息,既起到了催化作用,也满足了出现灵感的条件——苯分子最后一个结构信息的到来。
在那一瞬时,意识领域里经历了繁杂的整合运动,使已有的知识产生了质的飞跃,结果便产生苯环了这个正确概念,而以幻觉的形式表现出来。(关于梦幻的实质及产生的机理详见《智能气功科学精义·主动运用意识》)。
气功的锻炼一方面可以敏锐大脑的各种功能,另一方面又使大脑处于气功态,这是较“移行相”更加有序的功能态。这一切为灵感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练功者只要勤奋进取,勇于实践,时时都可产生发明创造的灵感,这也可以看作是“天道酬勤”吧!在气功状态下产生的灵感,古人多以“豁然贯通”形容之。对它产生的机理,《管子》作了如下阐述:
“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四体既正,血气既静,一意抟心,耳目不淫,虽远若近,思索生知。”(《管子·内业》)。
我们的祖先在2000多年前能对灵感做出如此精辟的唯物主义论述,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三、陶冶性情,涵养道德
一般情绪不稳定,多是内气不足,精神得不到充足营养所致,易于急怒者尤其如此。比如精疲力尽时,很小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急躁甚至恼怒的情绪来。
列宁说的“发怒是无能的表现,”一语道破了问题的实质。练功后随着真气逐渐充足,精神得到充足的气濡养,功能得到加强而趋于稳定,情绪也就不易波动了。
另外,气机的通畅也易导致性格上的开朗;精力的充沛,又为助人为乐创造了物质条件。加之气功学讲清了练功与涵养道德的紧密关系,如胸怀坦荡,与人为善等,对保持与增强自身中和之气有一定的重要性。因之,练功后,很多人的家庭关系和睦了,与周围同志的关系融洽了,修养高尚了。
四、开发潜在智能
人类身体中到底蕴藏着多少功能,现在人们尚不得而知。不过我们可以断言,常人所具有的各种功能,只是其中一部分。还有很多功能潜伏在体内而未被启用。
总之,人这个机体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只要能正确地、主动地运用意识,通过一定的方法去锻炼,很多潜能都能开发出来。
健身气功—六字诀的功法特点
一、读音口型,系统规范
本功法在呼吸吐纳的同时,通过特定的读音口型来调整与控制体内气息的升降出入,形成分别与人体肝、心、脾、肺、肾、三焦相对应的“嘘、呵、呼、、吹、嘻”六种特定的吐气发声方法,进而达到调整脏腑气机平衡的作用,在众多气功功法中独具特色。
在六字的读音和口型方面,“健身气功?六字诀”作了新的规范和探索,具有系统性,各字诀之间既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又各具独立性,相辅相成。
二、吐纳导引,内外兼修
本功法在注重呼吸吐纳、吐气发声的同时,配合了科学合理的动作导引,内调脏腑,外练筋骨,共同达到内壮脏腑、外健筋骨的养生康复作用。
正如东晋著名养生家葛洪所说:“明吐纳之道者,则为行气,足以延寿矣;知屈伸之法者,则为导引,可以难老矣。”
三、舒缓圆活,动静结合
本功法动作舒展大方,缓慢柔和,圆转如意,如行云流水,婉转连绵,似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表现出独特的宁静与阴柔之美,具有浓郁的气功特色。
同时,要求吐气发声匀细柔长,动作导引舒缓圆活,加上开始和结束时的静立养气,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练养相兼,既炼气,又养气。
四、简单易学,安全有效
本功法在“嘘、呵、呼、、吹、嘻”六字发声吐气基础上,每个字诀都配以典型而简单的导引动作,加上启动气机的起势和导气归元的收势,连预备势在内共9个动作,简单易学,易记易练。
同时,强调“以形导气”,“意随气行”。整套功法中既没有复杂的意念观想,也没有高难度、大幅度、超负荷的动作,不易出偏。从试验情况看,新功法安全可靠,适合老年群众和体弱多病者习练。
气功锻炼的九大要则
本人从1999年开始习练气功,至今已5年头通过练功,我的体力有增强,精力较过去充沛了许,原有的冠心病已不再经常发作。通过5年来的气功实践,认练好气功必须把握好一
1、练气功是清理体内垃圾、舒展筋骨的一自我身心净化过程。练功以后经常感到儿酸、那儿疼,或者出现浑身痒、出汗、起疙瘩、皮肤变黑、烂脚跟、掉皮,有人会突然地想要排大便、小便,还有人会便血等等。
所有这些都是身心自我净化的一种反应。用练气功人的话来讲这是排病反应。经历这些反应后,精力和体力都会有所上升,从而为实现健康的自我奠定了基础。
2、练气功的人功利思想不能太重,不能仅仅为了舒服,也不能只是为了治病。如果有第一种目的,就不能坚持长久;有第二种目的,精神上不容易集中专一,病也不容易好。
如果说没有功利思想会缺乏动力的话,那么可以树立一种身心健康,小可造福家庭、大可造福社会的思想。有了这种大功利思想,则练气功的自觉性就会大大提高,并能够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帮助练功,从而实现更快更好地改变身心状态的目的。
3、一个人能不能坚持刻苦练功、能不能做到科学练功,说到底还是一个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问题。如果一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是占有财富和荣誉,是为了享受,那他就缺乏吃苦的精神。
要坚持刻苦练功、科学练功,不仅要正确处理日常工作和练功的关系,而且心要有宇宙那样大,能容常人不能包容之事、能忍常人不能忍受之苦、能排解常人排解不开的烦恼、能在最艰苦的环境条件下找到最大乐趣,这样才能克服一切干扰,心情舒畅地练功、始终不逾地练功。
4、根据自然科学知识加强对气功理论的理解。我觉得,一般的体育锻炼只是靠肢体的运动来强化局部功能,而气功训练则兼有锻炼与休息两种功能。它是在恰当地运用气息和形体运动,增强机体的循环能力,使身体的各种功能均衡地提高。
5、靠练气功强健自己的形体和意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因为身体中各个零部件的老化已经经过了几十年的过程;人的世界观在几十年中也已定型。
要想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几十年形成的世界观扭转到科学的轨道上来、把已经堵塞的河道(即各种循环系统)疏通、把已经锈蚀的链条(整个脊椎相当于一根链条)润滑、使已经固死的关节灵活足绝不可能的,只能一点一点地使自己完善起来。
6、练气功要讲科学,要只争朝夕地练。说练气功不能急于求成,其实质不是说练功要慢慢来,如果每次练功都有新的体会,那功力长得就比较快。因此,在做每一个动作时都要用心、用气、用力。每一次练功都像是第一次练功一样,总感到新鲜。
7、练气功时既要放松又要用气用力。这似乎有点矛盾,很难做到。实际上越放松越能用上气和力。放松的感觉可以从如下过程中找到:身体中正,两眼闭合,吸足一口气,感到全身发胀,然后收小腹从口中慢慢把气呼出,用力呼尽,直至有头部微微发晕、全身瘫软、似乎要陷入地下的感觉。
8、练气功最好是形体和精神锻炼并重。形体锻炼,不同的功法有不同的要求,而体察体内气机的变化,则是气功精神锻炼中的共同要求。
随时注意体会哪儿酸、哪儿胀、哪儿疼、哪儿痒……再想一下是什么原因,是不是哪个关节要松了、哪个管道要通了、自己的气是不是增加了、体内的气运送到哪个部位了等。
9、不能把练功作为任务来完成。要从练功过程中体察到深刻的道理;要在边练功、边提高的过程中体会到练功的意义和乐趣。
传统减肥法--气功减肥
气功是我国独有的传统医疗保健方法,源远流长。气功不但有保健、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功效,而且还可减肥。
气功减肥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由于无需吃药打针,方法简单易掌握且无副作用,因此深受患者欢迎。下面介绍两种常用的减肥功法。
1、莲花坐功
[步骤] 采用莲花坐式,双手相叠,掌心向上。置于大腿上,男子右手置左手之上(女子相反)。双目微闭,舌尖轻舐上腭,全身放松,含胸拔背,下鄂微收,叹一口气,使自已进入轻松的心理状态。
有意识地将呼吸调整得深、长、细、匀,力求无声,进行5分种,继而运气,呼气时全身放松,吸气时任其自然,最后渐渐转入自然呼吸,进行10分钟,收功时不要立刻睁开眼睛,宜闭眼慢慢将头抬起,双手放在胸前,合掌相搓10余次,继而用双手手指干梳头若干次,睁开眼睛,双手握拳举起,伸腰、吸气。
[注意] 练功时间应在每天早晨7点集中练功1小时,中午及晚饭前再练功半小时,6天为1个疗程。如果饥饿感仍不能消除,并且又有头晕、眼花、乏味等不良反应,说明本功法对该练功者不太合适或练功方法有问题。
2、收腹功
[步骤] 自然站立,双膝微曲,两脚分开略小于肩宽。上身从腰部向前倾斜,双手放在大腿上, 手指向内,尽量用双臂来支撑躯干,以便能放松腹部。
深吸一口气,然后慢慢呼出。紧接着用鼻孔快速喷气2~3次。闭气将腹部向内、向上收,稍停顿;然后,将腹部肌肉有力地向下、向外推放出去,快速使腹部恢复原状。连做5次闭气动作。然后身体直立,慢而深地吸气,稍休息,然后重复上述动作3~5次。
[注意] 应在进食之前、解大便之后,胃肠虚空时练,最好在早晨起床之后练。(心脏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或孕妇不宜练此减肥功。)
气功是怎么做“内脏按摩”的
气功是传统中医药宝贵遗产的部分,是古人在长期抗病、抗疲劳、抗衰老斗争中实践经验的总结气功调摄养生法,是通过充分发挥练功者的主观能动性.
以意识、呼吸、按摩和肢体运动等训练其特点,以动作姿势、呼吸、按摩和肢体运动等训练为其特点,以动作姿势、呼吸方式和精神意识的调整为基本内容的养生方法。
中医认为“精、气、神”为人生三宝,只要气功运用得法,就能养精化气,练气化神,达到精足、气旺、神全的抗衰老目的。
气功的核心是调身、调息、调心,而调心也称调神,是核心的核心。调身,即通过躯体姿势和动作的锻炼,促进人的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的发挥。调息,即通过深长柔缓的呼吸运动,增强肺泡的氧交换作用,从而激发心、肺和全身各系统的功能。
调心,即在摆好一定练功姿势、调整呼吸方式和意守放松的基础上,排除杂念,意念归一,脑进入一特殊的“入静”状态,使脑细胞活动趋向有序化,大脑得到充分休整,从而增强皮层和皮层下中枢的协调性,提高机体的修复和抗病能力。
气功种类可分动、静两类。“动”是通过节律缓慢并密切配合意念和呼吸的肢体操练姿势和动作,加上自我按摩以及腹式呼吸所产生的“内脏按摩”(内动)作用,以调整和增强全身各个系统的生理功能,达到祛病延年的作用。
“静”是通过意念和呼吸的自我锻炼,使练功者进入入静状态,从而调整并增强全身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动”和“静”是相对的,“动功”以动为主,动中有静;“静功”以静为主,静中有动。
气功的流派 气功的流派大致可分以调节呼吸为主的吐纳派,以调心为主的禅定派,以肢体动作和自我按摩为主的导引派。 吐纳派是以呼吸锻炼为主的一种流派。
纳气派是以吸气屏气为调息方法。南北朝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说:“正身偃卧,闭气不息于心中,至二百,乃口吐气出之。”现在一般简化为“吸-停-呼”法。 吐气派是以延长呼气时间为调息方法。
陶弘景创立了“六字诀”,即在呼气时按口形发出不同的“呵、嘘、呼、(吨字去屯加四)、嘻”6个清音。现在一般简化为“呼-停-吸”法。
禅定派这是一种以意念存想为主的气功流派,又称静坐或坐禅,要求思想内敛,凝心意守,即以静坐为主的功法。
观息法包括默念数字为主的“数息法”和用耳朵听呼吸的“听息法”。 存想法用意念想象的方法来达到排除杂念而入静的目的。存我之神,想我自身。存想的事物或对象,可以是自身内景,如想象五脏六腑的形状、颜色或躯体的某一部位,此即所谓“内视”。
也可存想外景,如蓝天、白云、鲜花、美景。如果想象有一团热气,从丹田小腹部行至会阴穴,过尾骶、命门穴(夹脊),再下至小腹丹田,如此川流不息,称为小周天。
如果这种内气感应至奇经八脉或十二经脉正经,就称为大周天。 导引派这是以气功动功和自我按摩为主的一种流派。源出远古时代的舞蹈,后来称为导引按(距字去巨加乔)。代表的功法有“五禽戏”、“太极拳”等。
气功按摩十八法
气功按摩十八法属导引派医疗功法。竖推肩井。按摩上肢。按摩下肢。
气功按摩十八法属导引派医疗功法由严伯正编写,发表于1987年。主要通过调身来调和营卫,疏通气血,使经络畅通,功能恢复,人体各器官相互协调,机能趋于正常,以达治愈疾病,健身长寿的目的。
本功法分预备功;揉发梳头;双鸣天鼓;旋指捣耳;运目养神;刮眼明目;捋鼻防感;浴面生华;叩齿固肾;搅海吞津;竖推肩井;横摩胸肋;正反揉腹;背搓腰际;敲打命门;按摩上肢;按摩下肢;按摩涌泉;全身拍打和收功等。其具体操作方法为:
①预备功:两手置于小腹,两手臂微屈,手心向上,手指尖相对,从头至脚依次放松后意念集中于下丹田。自然呼吸,逐步达到轻、柔、匀。
②竖推肩井功:用两掌心左右交叉按摩肩井穴及其周围,同时腰部随上肢的摆动而自由转动。对治疗肩背痛、落枕、举臂困难、甲亢等均有定疗效。
③敲打命门功:双手握拳,通过自由转腰时用左右拳轮换敲打前后命门。具有强腰壮肾,对消化系统疾病亦有一定疗效。
④全身拍打功:用拳或掌在丹田、腹部、胸部、腰部、背部、肩部、头部、上肢、下肢作轻松而富有弹性的拍打。具有舒筋活络,祛风湿,强筋健骨之功。
气功调摄养生法
气功是传统中医药宝贵遗产的部分,是古人在长期抗病、抗疲劳、抗衰老斗争中实践经验的总结气功调摄养生法,是通过充分发挥练功者的主观能动性.
以意识、呼吸、按摩和肢体运动等训练其特点,以动作姿势、呼吸、按摩和肢体运动等训练为其特点,以动作姿势、呼吸方式和精神意识的调整为基本内容的养生方法。
中医认为“精、气、神”为人生三宝,只要气功运用得法,就能养精化气,练气化神,达到精足、气旺、神全的抗衰老目的。
气功的核心是调身、调息、调心,而调心也称调神,是核心的核心。调身,即通过躯体姿势和动作的锻炼,促进人的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的发挥。调息,即通过深长柔缓的呼吸运动,增强肺泡的氧交换作用,从而激发心、肺和全身各系统的功能。
调心,即在摆好一定练功姿势、调整呼吸方式和意守放松的基础上,排除杂念,意念归一,脑进入一特殊的“入静”状态,使脑细胞活动趋向有序化,大脑得到充分休整,从而增强皮层和皮层下中枢的协调性,提高机体的修复和抗病能力。 气功种类可分动、静两类。
“动”是通过节律缓慢并密切配合意念和呼吸的肢体操练姿势和动作,加上自我按摩以及腹式呼吸所产生的“内脏按摩”(内动)作用,以调整和增强全身各个系统的生理功能,达到祛病延年的作用。“静”是通过意念和呼吸的自我锻炼,使练功者进入入静状态,从而调整并增强全身各系统的生理功能。
“动”和“静”是相对的,“动功”以动为主,动中有静;“静功”以静为主,静中有动。 气功的流派 气功的流派大致可分以调节呼吸为主的吐纳派,以调心为主的禅定派,以肢体动作和自我按摩为主的导引派。
吐纳派是以呼吸锻炼为主的一种流派。 纳气派是以吸气屏气为调息方法。南北朝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说:“正身偃卧,闭气不息于心中,至二百,乃口吐气出之。”
现在一般简化为“吸-停-呼”法。 吐气派是以延长呼气时间为调息方法。陶弘景创立了“六字诀”,即在呼气时按口形发出不同的“呵、嘘、呼、(吨字去屯加四)、嘻”6个清音。现在一般简化为“呼-停-吸”法。
禅定派这是一种以意念存想为主的气功流派,又称静坐或坐禅,要求思想内敛,凝心意守,即以静坐为主的功法。 观息法包括默念数字为主的“数息法”和用耳朵听呼吸的“听息法”。
存想法用意念想象的方法来达到排除杂念而入静的目的。存我之神,想我自身。存想的事物或对象,可以是自身内景,如想象五脏六腑的形状、颜色或躯体的某一部位,此即所谓“内视”。也可存想外景,如蓝天、白云、鲜花、美景。
如果想象有一团热气,从丹田小腹部行至会阴穴,过尾骶、命门穴(夹脊),再下至小腹丹田,如此川流不息,称为小周天。如果这种内气感应至奇经八脉或十二经脉正经,就称为大周天。
导引派这是以气功动功和自我按摩为主的一种流派。源出远古时代的舞蹈,后来称为导引按(距字去巨加乔)。代表的功法有“五禽戏”、“太极拳”等。 常见气功功种 气功的功法功种很,现择要介绍几种常见并便于操作的功种:
静功静功属禅定派,姿势一般以坐势为主,又称静坐,以调心为主,调息为辅。要求排除杂念,宁心入静,闭目养神,用存想法进入所谓气功入静状态。静功适用于神经官能症、高血压、冠心病等。
松功松功属禅定派。是以放松肌肉和神经两方面的心身锻炼方法,具体功法有“逐步放松”、“分段放松”和“整体放松”等法。
主要靠主观意念使某些部位肌肉松弛,究竟是否放松了,全凭练功者的内在自我感觉,也可称作“内反馈”。放松功适合于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的焦虑状态及紧张性头痛等。
内养功内养功属吐纳派。是以停顿腹式呼吸为特色的静功。姿势以卧势为多,也可坐势。呼吸停顿的方式为吸-停-呼,配合默念“自己静”3个字。默念“自”字时吸气,同时舌尖上抵上腭;呼吸停顿时默念“己”字;呼气时舌尖放下,同时默念“静”字。
也可采用“呼-停-吸”的方式,默念的词句为“我松静”3个字,呼气时默念“我”;停顿时默念“松”;吸气时默念“静”。意守部位一般在下丹田(脐下3寸,关元穴)。内养功主要用于胃肠道疾病。
保养功保养功属导引派。这是较流行的气功基本功法之一,是以自我按摩为主,结合局部动作为其特点的功法,可作为辅助功法。
保养功虽不完全同于动功,但可归入动功的局部功法,如擦面、叩齿、鸣天鼓、揉肩、揉腹、搓腰、擦丹田、擦涌泉以及拍打经络腧穴等。
站桩功站桩功属导引派。站桩姿势根据体质强弱分高位、中位和低位功架,功架高低主要根据上、下肢不同姿势来定。高位时,两下肢距离(以脚跟为准)较近,与肩宽相等,两上肢手部上举过肩;
中位时,两下肢距离略大于肩宽,两上肢在胸腹部,呈抱球状;低位时,两下肢尽量分开,类似骑马势,两手在胯部两侧。
双膝屈曲的程度是高位时微屈,中位时屈曲较多,低位时屈曲明显,形成上松下紧的趋势。 站桩功除姿势外,须配合意念和呼吸的锻炼,要求意、气、力三者互相联系,别是形体(力)与意念要相互结合。
阴阳听天功
阴阳听天功是简便易行的功法,对人体脏腑功能有较好的调节作用,适于治疗各种功能性病变及辅助治疗各种器质性病变此功是一种内练静功,一般宜在睡练习。
第一种练习方法。取仰卧位,要头北足南平卧,双腿伸直,双臂自然伸于体侧。双臂屈肘上抬,左手掌心向下放在小腹部,即左掌心的劳宫穴(空握拳,中指尖所对掌心处)在下丹田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下1.5寸)上,右手掌心朝上放置在头上方的枕上。
此时左掌心朝下,右掌心朝上,呈上下阴阳掌。然后进行呼吸运动,此过程需要意念配合。吸气时,以小腹下关元穴(腹正中线上,脐下3寸)导引点,意念通过左掌心绕体穿过右掌心,向天空无限远高处吸气;
呼气时,意念由天空向下,通过右掌心绕体回至左掌心,再转至小腹关元穴纳气;反复导引直至全身贯通自然睡去为止。睡眠时,可以不必改变姿势,醒来时再把手掌收回。
如果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则可以采用第二种导引方法。第二种练习方法,吸气导引与上相同,不同的是,在呼气纳气时,意念要从头顶百会穴(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向下纳气直至小腹的关元穴。样反复导引,约1—3分钟可自然睡去,醒来能感觉到精力变得充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