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青少年素质教育>>传统文化>>文章内容
雕塑基础知识

发布时间:2010/10/28 13:35:31 作者:吕建宁 浏览量:4326次

雕塑基础知识

雕塑的材料和制作方法

雕塑艺术往往因使用材料不同,制作方法也各有差异。

先谈谈泥塑。泥塑的制作方法大致分二种:一种是近代从西欧传入的雕塑的制作方法;另一种采用我国传统泥塑制作方法。

从西欧传入雕塑的制作方法是:先要有一个雕塑铁架子,架子根据塑像的姿态、形体的比例大小,而决定内部骨架的形状;在骨架四周扎上若干小十字架,它的作用是将泥巴相联成为一个整体,不至于塌落,便于塑造。架子做好后,根据预先做好的泥巴构图进行放大塑造。圆雕是立体的,要有一个整体观念。先把四面八方的泥堆好,由简而繁,逐步深入。第一步要注意每个角度的整体效果。第二步要分析形体结构是否准确,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是否统一和谐。第三步着重形象的细致刻画,直到完成。泥塑因受气候影响易裂变形,难以永久保存,故泥塑完成后一般要翻成石膏像。就成为一件作品。现在我们接触到的雕塑作品,大都是石膏做成的,往往喷上各种颜色,使它产生青铜、木材、石头等等的质感。关于翻石膏,有一套复杂的技术,这里就不介绍了。

我国传统的泥塑制作方法则不同。在我国的寺庙里,许多神佛的塑像金碧辉煌,如果打碎一看,原来是一堆木材、泥团、棉花、断麻、沙子、稻草、麦秸、苇秸、谷糠、元钉等等东西。它的制作程序大体是这样的:第一步,根据神佛的题材、大小、动态、先搭好木制骨架,在骨架上捆上稻草或麦秸以增大体积,再用谷壳和稻草泥拌好的粗泥在骨架上用力压紧、糊牢;第二步,等粗泥干到七成的样子再加细泥(细泥用粘土、沙子、棉花等混合而成),把人物的神态充分刻画出来;第三步,等泥塑全干透后产生大小许多裂缝,再加以修补;第四步,等泥巴干透后,把表面打磨光洁,然后用胶水裱上一层棉纸,并加以压磨,使表面一层更平正、细致、坚固,再涂上一层白粉(白粉加胶水);第五步是在白色的形体上,根据人物的需要上各种颜色,待全部颜色上好后,再涂上一层油,以保护彩色的鲜艳,到此就全部完成了。

木雕。我国木雕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殷、周就已流行。到了战国时代,木雕的制作颇为盛行。由于木质材料易于腐朽和焚烧,所以木雕传世不多。木雕用的材料因地制宜,一般有黄杨木、红木、金木、白果木、龙眼木、樟木等等。

我国传统的木雕制作方法:(一)因材料进行设计,充分发挥木头的自然形态和特点。(二)一般先要画出构图或做出泥塑的稿子,即便有经验的艺人也要细心研究和推敲,打好一个成熟的腹稿。(三)先打粗坯,如雕人物要初步雕出人物的动态、比例、形体以及空间体积等,把基本形态刻画出来。(四)利用各种不同形状的凿子,用由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由简而繁、逐步深入的方法,雕出形态生动、性格鲜明的形象。还有大型木雕,现在采用新的工艺:先做好泥塑,翻成石膏像,再以石膏像(模特儿)作依据,采用“点形仪”工具,在木材的前后上下四周找出点子(形体的部位)。用这样的方法雕刻出来的作品,形象正确不走样,效果很好。

石雕。石雕就是采用各种不同石料雕成的作品,它在历史上占重要地位,不论中国或外国很早就发展了石雕艺术。

石雕一般采用大理石、花冈石、惠安石、青田石、寿山石、贵翠石等作材料。花冈石、大理石适宜雕刻大型雕像;青田石、寿山石的颜色丰富,更适宜于小型石雕。石雕的制作方法多种多样,根据石料性质和雕刻者的习惯各不相同,大致可分为二种:一是传统的方法,构思、构图、造型以及打石雕刻都是由个人独自完成。而大型雕刻要在石料上画好水平线和垂直线,打格子取料,用简易测量定位的方法进行雕刻。二是采用新的工艺,即先做好泥塑,翻成石膏像,然后将石膏像(模特儿)作为依据,依靠点形仪,再刻成石雕像。

玉雕。玉雕总称玉器,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在新石器时期已有玉珮出现,商朝的琢玉技艺就比较成熟了。玉雕的材料,有白玉、碧玉、青玉、墨玉、翡翠、水晶、玛瑙、黄玉、独玉、岫玉等几十种。因为玉本身性质细致、坚硬而温润,或白如凝脂,或碧绿苍翠,色泽光洁而可爱,适合制作名贵的装饰品。玉雕艺人善于利用材料本身的花纹,因料设计色调和形态,通过精心构思创作出许多精美绝伦的玉雕珍品。如北京玉器厂制作的水胆玛瑙制品《旭日东升》,就是一件珍品。什么叫水胆玛瑙?其中的水是在亿万年前火山爆发时,水蒸气被岩浆密封,冷却以后凝结而成的,因为它呈现胆状,所以称之为水胆。而水胆外面的岩浆随着岁月的流逝,密度不断增加,便形成了玛瑙,这在自然界是极为罕见的。北京玉器厂艺人就是利用水胆玛瑙的自然特点,雕刻出一轮红日从海面上喷薄欲出、浪花飞卷、仙鹤齐鸣的景象,有如天成,令人称绝!

至于玉石的制作,一般人以为是用雕刀刻成的,其实不然。玉石的质地很坚硬,雕刀刻不进去,而是采取琢磨的方法,即在制作时,用各种形状的钻头、金钢砂和水,根据作品形状把多余部分琢磨掉。因此完成一件玉雕作品要花很长的时间。

其它陶瓷、牙雕、砖刻等的制作方法与上面所谈的类似,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泥塑简介

泥塑俗称“彩塑”。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雕塑工艺品。制作方法是在粘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经阴干,秃上底粉,再施彩绘。

做源人殉葬,做佛像膜拜,做“耍货”玩赏的民间风俗,是中国泥塑艺术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至唐宋时代,泥塑艺术发展到盛期,著名泥塑有甘肃敦煌莫高窟的菩萨,山西太原晋调的宫女等。至清代,泥塑形成南北两著名流派:北方有天津“泥人张”,南方有无锡惠山泥人。“泥人张”指天津泥人张长林,是捏塑世家,作品以写实为特色,人物造型,音容笑貌,色彩装饰,无不强调一个“像”字。其子张兆荣、孙张景桔继承祖业,为中国彩塑艺术作出贡献。惠山泥人又可分两类:一类“泥要货”供儿童玩耍、“大阿福”是最典型的作品。其造型丰满活泼、浑厚简练,色彩明朗热烈,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另一类为“手捏戏文”,主要塑造戏曲人物。这类泥人很注意种态刻画,造型适当夸张,表现技法精练,色彩纯朴、深厚,实有江南地方特色。现代著名艺人有胡新明、王忠富、于庆成等人。此外,陕西凤翔、河北白沟河、苏州虎丘等地亦为著名的民间泥塑重要产区。

泥塑是纯粹泥土的艺术,从线描到上色,从制模到成品,整个泥塑过程皆为手工制作,每个泥塑皆独一无二,一线一面展现着憨厚、活泼、质朴的的西部风情,同时也体现着民间艺术家们的坚韧和智慧。

泥客中国泥塑精品系出宝鸡市风翔六营村。相传凤翔“ 六营村 ”的名称来自600多年以前、元末明初时朱元璋曾率兵扎营于此地。但泥塑历史则要久的多。在青铜器的挖掘中已经有实物证实,凤翔的彩绘泥塑在西周先秦时期就有了它的雏形,之后经过一代一代艺人不懈的双手逐渐演化成为今天我们所见的这个样子,期间经历了3000年的历史。凤翔彩绘泥塑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各种造型都凝聚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祝愿。

出于对土地的眷恋,追求人文本性,泥客中国泥塑风格独特,纯手工作坊,具有浓厚悠久的中国民间色彩,为中国罕见的装饰品,展现黄土耕农的艺术魅力。

泥塑的历史

起源与发展

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

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处发现。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时间约为6千至7千年前左右;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时间约为7千年前。可以确认是人类早期手工捏制的艺术品。

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考古工作者从两汉墓葬中发掘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汉代先民认为亡灵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丧葬习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这在客观上为泥塑的发展和演变起了推动作用。

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唐代杰出的代表。他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道子学成,惠之不甘落后,毅然焚毁笔砚,奋发专攻塑,终成名家。为当世人称赞:“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

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品出售。北宋时东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乐”在七月七日前后出售,不仅平民百姓买回去“乞巧”,达官贵人也要在七夕期间买回去供奉玩耍。

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其中著名的产地有无锡惠山、天津“泥人张”、陕西风翔、河北白沟、山东高密、河南浚县、淮阳以及北京。

制作工艺

泥塑的基本用料——泥土需精心准备,一般选用带些粘性又细腻的土,经过捶打、摔、揉,有时还要在泥土里加些棉絮、纸或蜂蜜。泥塑的模制一般分为四步: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制子儿就是制出原型,找一块和好的泥,运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个形象,经过修改、磨光、晾干后即可,有些地方还要用火烧一下,加强强度。翻模就是把泥土压在原形上印成模子,常见有单片模和双片模,也有多片模。脱胎就是用模子印压泥人坯胎,通常是先把和好的泥擀成片状,然后压进模子,再把两片压好泥的模子合拢压紧,再安一个“底”,即在泥人下部粘上一片泥,使泥人中空外严,在胎体上留一个孔,使胎体内外空气流通,以免胎内空气压力变化破坏泥胎。最后一道工序是着色,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一般着色之前先上一层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洁,便于吸收彩绘颜色,彩绘的颜料多用品色,调以水胶,以加强颜色附着力。

地区与分布

天津“泥人张”彩塑是清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自张明山先生首创,流传至今已有180年历史。泥人张彩塑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能真实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体态;追求解剖结构,夸张合理,取舍得当;用色敷彩,典雅秀丽。泥人张彩塑适于室内陈设,一般尺寸不大,约40厘米,可放在案头或架上。它所用的材料是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经风化、打浆、过滤、脱水,加以棉絮反复砸揉而成的“熟泥”。经艺术家手工捏制成型,自然风干,再施以彩绘。

无锡彩塑相传已有400年的历史。经艺人世代艺术实践,创造出享誉世界的惠山泥人。惠山泥人品类丰富,分为粗货、细货两大类。粗货又称耍货,主要以吉祥祈福为题材,采用模具印坯,手工绘彩,其造型夸张,线条简拙,整体丰硕稚胖,彩绘用笔粗放,色彩对比强烈。主要供儿童玩耍。细货是以手捏为主塑造艺术形象。内容大多以戏剧题材为主,故称手捏戏文。也捏佛像和反映现时生活的作品。一件作品从脚捏起,从下到上,由里到外,分段组合,一气呵成。在彩绘上则以细腻的笔触,从头到脚,从人物表情到衣服褶裥作精致的描绘。手捏戏文再现了戏剧演出的典型场景,突出戏剧人物的瞬间神态,造型生动,色彩艳丽悦目,装饰精美,历久不衰。是人们家居的装饰品和送礼的佳品。

高密泥塑

高密泥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明朝隆庆,万历年间,这里的农民就自己设计用泥做成一种叫“锅子花”(也称泥墩子)的焰火出售。后来又把装****的泥坯塑成娃娃型,焰火放过以后,再当玩具或装饰品摆设。最后这各泥塑的品种逐渐增多,有“老虎”“狮子”“猴子”“小狗”“小猫”“鸡”“鸭”等动物,也有“白蛇传”“孙悟空”“牛郎织女”等传奇故事,并且涂以各种颜色,使其生动活泼。从此,泥塑不再是焰火的附属品,而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手工艺术品了。到清朝乾隆年间,聂家庄泥塑又借鉴了杨家埠年画的艺术特点,在表现手法上和着色上有所创新,且逐步增加了音效和局部动作,吏声音、色泽、动作融为一体。每逢山集,庙会都有卖泥玩具的.民间流传着“孩子哭,找他妈,他妈买个泥娃娃,逗得孩子乐哈哈”的民谣。可见当时泥玩具深受孩子们的欢迎,现在它已经作为一种民间艺术保留下来,并多次在国内外展出。

泥塑的历史

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处发现。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时间约为6千至7千年前左右;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时间约为7千年前。可以确认是人类早期手工捏制的艺术品。

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考古工作者从两汉墓葬中发掘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汉代先民认为亡灵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丧葬习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这在客观上为泥塑的发展和演变起了推动作用。

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唐代杰出的代表。他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道子学成,惠之不甘落后,毅然焚毁笔砚,奋发专攻塑,终成名家。为当世人称赞:“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

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品出售。北宋时东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乐”在七月七日前后出售,不仅平民百姓买回去“乞巧”,达官贵人也要在七夕期间买回去供奉玩耍。

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其中著名的产地有无锡惠山、天津“泥人张”、陕西风翔、河北白沟、山东高密、河南浚县、淮阳以及北京。

各地民间泥塑介绍

泥塑在中国历史悠久,在民间分布广泛.宋代民间泥塑盛行,春季捏“ 胖”,秋季作“摩喉罗”(又叫泥孩子、土稚、巧儿)。明代苏州出现“塑真”,此后有无锡惠山泥人,天津泥人张,凤翔彩绘泥塑等彩塑兴起,成为中国民间泥塑艺术的代表。

黄陂泥塑

黄陂是著名的泥塑之乡,尤以塑佛像见长。木兰山菩萨和武汉归元寺五百罗汉皆为黄陂泥塑中的杰作。黄陂区泥塑工艺厂制作的《七品芝麻官》、《八仙过海》、《金童玉女》和《莉娜小姐》等,形象生动,妙趣横生,逗人喜爱。他们的产品不仅在国内畅销,而且远销到英国、法国、意大利、新加坡等国。黄陂区泡桐店镇是著名的泥塑之乡,农民泥塑大放异彩,小型多样,造型富有泥土气息,既有严肃端庄的人物,又有滑稽诙谐的变型漫塑,从木兰将军到红楼仕女,从中国的神话人物哪吨到西方的著名艺术大师卓别林等,都塑造得栩栩如生。老艺人戴和清曾为来访的外宾当场塑像,在国外传为佳话。泡桐的泥塑曾到美国俄亥俄州展出,受到欢迎。近年来通过推陈出新,创作出的很多题材新颖、构思巧妙、工艺精细、色调柔和、欣赏和实用价值兼备的优秀作品。如“花木兰”、“哪吒”、“孙悟空”、“卓别林”、“七品芝麻官”等,均以形态自然传神而获好评。此外,滑稽、诙谐的变形漫塑也获得成功。

玉田泥塑

河北泥塑,雅拙有趣,题材吉祥,色彩喜庆,别有情趣。玉田县、新城县、蔚县、泊镇等地生产泥玩具自古有之。其中,唐山地区玉田县素以“古人种玉”而得名,该县以传统民间泥塑的乡土艺术为一绝,于1993年12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一—民间泥塑之乡”。从远古人类在狩猎实践中“灼土为埙”,到创造具有实用和审美价值的民间泥塑工艺,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清光绪年间(1875——1908),以戴家屯刘凯为代表的泥玩具艺人就已蜚声于世。此后,经过历代泥塑艺人的不断努力追求,使玉田泥塑延续至今。玉田民间泥塑,以历史人物、神话故事、田园动物等为题材,用泥土捏塑形象,经彩绘后成为泥埙,供少儿把玩,有的在泥腹底镶一支用芦苇制作的小笛,有的在顶端扎两个“鼻眼”直穿两侧深孔,口吹顶部或背部等处小孔,泥埙便发出奇妙悦耳的音响,玉田泥塑俗称泥人或泥笛,造型一般为椭形体,单纯简练,内镶苇笛,外观色彩强烈而协调。在制作工艺上,大致需取土和泥、捏泥胎、制泥模、合模装笛、修整晾晒、铺白粉底、调胶、敷彩等八道工序。其代表作有《八仙过海》、《麒麟送子》、《大公鸡》、《搬不倒》等。这些半塑半画以画为主的小体泥彩塑,造型单纯简练,以白色做底,敷以红、黄、绿、黑各色,内藏皮筋、铁丝簧,能活动,苇哨作响,牛皮纸连结,兔皮做鼓,摇动能出声。

大吴泥塑的历史

潮州民间有两名俗语叫“银湖小姐,大吴翁仔”(“翁”谈“安”),不仅形容银湖的小姐美貌俊俏,更赞潮安县浮洋镇大吴村的“土翁仔”,巧夺天工,美妙绝伦。

大吴泥塑历史悠久,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南宋末年,曾随父亲在江苏无锡经商并学会了惠山泥塑艺术的福建漳浦人吴静山,南迁入潮至此定居,以制作泥塑玩具为生,从此此艺代代相传,至明朝中期初步繁荣。清朝乾隆至清末最为鼎盛,1000余人口的大吴村就有泥塑艺人400多人,几乎是户户有作坊,人人会泥塑。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研究员罗雨林说:大吴“这段时间(1736至1911)的生产规模、数量,远远超过当时全国最出名的江苏无锡惠山和天津‘泥人张’。”

聂家庄泥塑的历史

聂家庄泥塑,被称为高密“三绝”之一的聂家庄泥塑是聂家庄生产的泥玩具。聂家庄分东西聂家庄,地属高密县的姜庄镇,东西聂家庄聂姓为大姓,据聂氏家谱记载,从明朝万历初年聂福来制作“锅子花”(一种以泥巴做外衣,中间装火药,顶部留空,外形极似反扣锅底的玩艺,可作为礼花点放)进行销售谋生开始,便有人跟着仿效。到康熙后期,东西聂家庄几乎家家户户都捏泥玩,而且开始由做“锅子花”向做泥娃娃、鸟兽虫鱼等家庭观赏品和儿童玩耍的泥玩具发展。清朝嘉庆年间,聂家庄泥塑进入全盛期,这一时期前不会动、不会叫、不会斗趣的“呆”玩艺,此时演化为会动、会叫、会斗趣的“活”玩艺,出现了叫虎、叫狮、叫猴、叫鸡等声形并茂,形象较为完美的艺术品。民谣说:“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此后又经过近200个春秋,使其完成由简单造型到复杂结构的演变,逐步形成现在具有声、形、色、动的艺术品,品种达150余个。

东巴泥塑

东巴教中用泥作材料塑造宗教形象,远没有面塑那样普遍。面团造像在宗教中有多重的含意中。首先它是食物,以食物来招引神鬼聚拢,是先民们认为行之有效的手段,特别在招鬼行为中表现尤为突出。东巴取面团在所有祭祀主人身上吸几下,在所有房屋圈舍门窗上吸几下,其目的是让看不见摸不着的鬼魂,从人们身上诱引而出中,吸附于香味四溢的面团之上,这是功能一,有招引神鬼之功效。然后将面团造成神象,让被祭祀者形象化,使参与祭祀的众人感受到鬼神的存在,亲眼看到恶鬼(鬼偶)被破杀或被抛向深渊。此乃功能二,使玄乎而神秘的宗教观念变成一出情节生动,并可参与可体验的戏剧。最后,神偶被焚烧,诸神随烟升天而去,鬼偶被砍杀后扔向深谷。完美的结局让人振奋,这便是功能三了。

安塞泥塑

安塞民间泥塑制作的主要材料是当地产的一种红色粘土,俗称红胶泥,先把胶土用水和成糊状,经地窖过淋,等余水渗干,把泥挖出在平板上,加适量麻纸或棉花,用木棒反复捶打,直到纸絮或棉絮在泥内分布均匀时,再用双手举泥在板上用力摔掼,到泥成总块,再掼成长方形,用塑料纸包严,三天后便可捏制。作者创作时,为了充分表现各自的审美要求,还得借助用柏木制成各种尖、细、圆、扁、方、斜、凸、四和多齿等大小不同的工具,通过点、按、挑、刻、画的手法和泥点、泥线的堆积去塑造各自认为最美的形体。 灵台泥塑·

灵台泥塑来自自古崇尚礼仪,素有热情好客传统的灵台县。源于民间陶艺流行乡村农舍,初为玩具,后赋以祈祥,艺人代为传承,至今形成具有关中风格的工艺模式。制作中采用灵台“板板土”,经过砸泥、制坯、塑型、精抛、酚洗、妆色等十几道工序,全部手工制作完成。制作的泥塑充分运用夸张造型、线描形体等艺术表现手法、熔奇异、热烈、大气、朴拙、有趣于一体,,具有较强的视角冲JI力和装饰性。彩绘饱和喧嚣,具有浓厚的泥土气息和西部人粗犷豪爽的性格特点,表达了劳动者的生命内涵与纯朴感。近年来经过抢救、扶持、引导,灵台泥塑代有传人,尤以新开乡左相、张培弦、姚拴玉、独店镇冯兴业的作品精到传神。

高密泥塑的历史

高密泥塑起源于明代万历初年,原由高密聂家庄一户穷苦艺人从捏锅子花开始;经过本庄艺人们世代相传,使其由粗到细,由简单造型到复杂结构的生产演变,发展成为现在的形、色、声、动俱佳的民间工艺品。主要产品有“叫虎”、“摇猴”、“摇蝉”、“叫鸡”、“座狮”、“泥娃娃”、“牧童”、“花姑”、“梁山伯与祝英台”、“刘海戏金蟾”、“八仙”等70多个品种。这些产品自进入市场以来,久销不衰,供不应求。高密泥塑,粗犷豪放,构图完整,色彩艳丽,独具一格。因此,在参加全国举办的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中连连获奖,被收入《中国民间工艺大典》,曾到9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展出,还被宋庆龄基金会收藏,并作为礼品赠给外国贵宾。

高密泥塑的风格特点

高密泥塑造型憨朴,着色浓艳,在全国泥塑中别具一格。所塑事物,有静有动,并多能斗趣、发声。不少作品动静结合,形声俱备,雅拙中透精巧,憨朴中显灵秀,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其中“叫虎”竖眉瞪眼,昂首踞立,胸挂桃红大花,额涂朱笔“王”,既威风凛凛,又娇艳可掬,用手拉送首尾,即有啸声发出。一物在手,平添无穷乐趣,实属国内泥塑中罕有之佳品。

老北京泥塑-兔儿爷

兔儿爷的历史

泥玩“兔儿爷”是老北京中秋节俗的标志之一,是一种人身兔面的泥玩具,说是“兔面”,也不完全是兔脸,只有嘴是三叉形的兔唇,其它部位更象人脸。兔儿爷的起源已难考证,至少明代就已经流行了。明朝人纪坤在《花王阁賸稿》中云:“京师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清代此俗更盛,兔儿爷的品种也更多,一般形象都是金枪红袍,雄踞在黑虎、白象、麒麟等身上,讲究的还有张伞盖或背插纛(音“倒”)旗的,像戏台上的武将,猛一看,威风凛凛,细看却是以性情温顺见称的兔子,令人忍俊不止。民间艺人别具慧心的创造,表现出北京人的浪漫心性和乐观幽默性格。而以兔儿爷为题材的歇后语,象兔儿爷拿大顶----窝犄角;兔儿爷掏耳朵----歪泥;兔儿爷着雨----一滩泥等等,更是表现出北京地方语言的诙谐特点。

惠山泥人

江苏无锡惠山泥人,相传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具有优良的传统和独特的风格。惠山前期作品,主要是儿童耍货(玩具),如车老虎、大花猫、大阿福等。明代万历年间,昆曲流行无锡一带,惠山塑制戏剧人物。清代后期,京戏流行,丰富了泥制戏文的内容。往后逐渐分粗、细货生产,粗货是儿童耍货,细货是手捏戏文;前者主要畅销农村,后者主要销售城市。1935年左右,上海“普益习艺所”艺人来惠山后,开始用石膏翻制泥塑品,从此惠山彩塑用泥和石膏两种原料进行生产。惠山彩塑清代最盛,著名艺人有王春林、丁阿金、周阿生等。乾隆南巡,命王春林做泥孩五盘,很称意。丁阿金以捏塑昆曲戏文闻名苏州、无锡一带,传世作品如“借靴”、“寄柬”、“教歌”等。周阿生擅长塑制神仙故事,传世作品有“蟠桃大会”等(参阅《无锡惠山彩塑》)。当地流传有两句话:“要戏文,找阿金;要神仙,找阿生。”两人在捏塑人物上都有卓越成就,各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惠山彩塑的特点:造型简朴、完整、单纯。创作上不追求细部的真实,着重突出主题部分。上彩具有浓厚的图案效果,“三分塑,七分彩”,可见画彩在惠山泥人中的重要作用。著名的“大阿福”是惠山泥人中最具特色的传统作品,1979年荣获全国轻工业优质产品证书。现惠山泥人研究所和惠山泥人厂,集中600余人从事创作生产,曾先后到日本、美国、澳大利亚进行技艺表演,均获好评。

惠山彩塑配色

“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才能使人看了爽朗愉快。“红搭绿,一块玉”,指红色与绿色相间使用,色彩效果很好。“红搭紫,一堆死”指红与紫并用,很难产生好的色彩效果。“远看颜色近看花”这是彩绘的总要求,既有大的色彩效果,又能细看;局部不能影响整体,纹样与底色须相互衬托,使之更美。

惠山彩塑上彩技法

一般是“从上到下,先淡后浓,先白后黑,头发靴子最后”。“头色不过四,身色勿过三”,是说上头部的彩色,只能涂四次,身上的颜色上三次已够。色多不仅效果不好,而且容易发裂。但上少了,也会显得玉气不厚。“落笔如飞,厚薄匀均”,指上彩时要画得快。笔发呆,上彩就死板。后句指上色用的颜料厚度都应该相同。“先开相,后制花,描金带彩在后头”,是头部装銮的步骤。“六线要直,曲线要活”,是用笔的要领。

惠山彩塑纹样运用

“满而不塞,繁中有简”。这是使用纹样时的规律。“长脚寿”、“团寿”、“梅竹”适用于老年人的服饰。“百吉”、“蝙蝠”、“团球花”适用于小孩服饰。“云锦花”、“水浪花”、“五色云”适用于一般神仙中人物。“草花”、“芙蓉花”、“点点花”、“荷菊”等则是一般富贵人、美女服饰。上常用的纹样。

西藏的泥塑工艺历史久远,早在公元前二百多年以就产生了泥塑工艺。

一.泥塑材料、工具

泥塑的主要材料是塑泥;泥塑的工具藏语叫“代万”,可称作“抹子”。它是一种铅笔状的木棍,两端各有一个平行的铲面,有的铲面刻有相互交叉的印槽,专门用于塑造像的泥壳,还有的铲面用于抹光塑像的泥壳。

二.泥塑制品及工艺

1.泥塑佛像,特别是泥塑大型佛像,首先,按一定比例做一个尺寸合适的木架(木模),周围缠绕上能粘附塑泥的禾秆;其次,用兰草绳和绵线把禾杆捆扎起来,做成毛坯;再次,在毛坯上涂抹覆盖上塑泥;最后,用扶子等工具,塑造出所要塑造的佛像的骨形、躯体、和衣饰,至此,佛像就算塑成。

2."擦擦"是藏语的译音,意思是"用模子挤压印制的泥塑"。这种泥塑大体分成两类:一类是佛陀、菩萨、神灵、上师及其象征供品等的浮雕,是用硬模挤压而成或用单面凹凸板模压成;另一类是小型的佛像和带有佛塔的"佛塔小山",是用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软模的一种模子做成。

白沟泥塑

河北高碑店市白沟镇是全国闻名的泥塑之乡,据传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开始主要是塑泥人,俗称"泥娃娃",也叫"寸人",內容多喜慶吉祥,先上粉底,再施彩繪,線條簡練流暢。分吹響、斣O、手捏、印模等類。白沟泥人是用模子叩成素坯后,涂一层白粉底儿,用红、绿、黑、蓝、黄等着色、品种造型粗犷、质朴,色彩简练、鲜艳,富于民族特色。工艺虽然简单,但形象生动,颇为有趣,泥人底部还装有苇笛或塑有口哨,价格低廉,很受农村儿童喜爱,销路甚广。它所用泥土幹後堅實不裂,造型古樸、粗獷,色彩濃重、艷麗,構思大膽,富於幻想。还塑一些口哨、小鸡、小鸭之类的小玩艺儿。后来学艺人员增多,不断创新,发展到高达尺余的大泥人、佛像和飞禽走兽。白溝泥哨多取材於禽獸,亦有部分神話人物。造型注重突出頭部特徵,強調神似形略,誇張變形,哨體下部留回氣孔。大可近尺,小者不足一寸。随着人们文化艺术水平的提高,开始塑造戏剧人物群像,如《穆桂英挂帅》、《三打白骨精》、《西游记》和《三国演义》人物等,并出现大量当代题材的塑品。这些艺术品经过粉白、上色加工,形象逼真,妙趣横生,畅销各地。

浚县泥塑的历史

河南浚县地方民间泥塑艺术。其产地集中在城关镇杨屯。传说当年瓦岗军打黎阳,在山上屯兵马。在瓦岗军中,将士们为了悼念阵亡的战友,就用泥捏制成他们的模样,从此就流传下来这种习俗。农历正月十五和七月十五的庙会上,“泥沽沽”(中间圆,两头细尖,可吹出海螺号声的泥玩具)是农村大娘媳妇爱购的玩具。她们赶会后坐船回家,岸上的孩子唱道:“给个沽沽鸡儿,生子又生孙儿”。妇女们便在笑声中把泥玩具撒上岸去给孩子们玩耍。这种活动意寓添子添孙的瑞祥吉兆。

浚县泥塑的品种

浚县泥塑有一百多种,分系列品种和单个品种两大类。系列泥塑多取材于神话传说、戏曲故事。如八仙过海中的八仙,三国的刘关张和五虎将军,西天取经中的唐僧和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杨家将、瓦岗寨中的程咬金、岳家军等,形象逼真,另外还有十二生肖等,既成系列,又可单个 看。与著名的淮阳太昊伏羲陵庙会泥塑相比,浚县泥塑更接近现实生活,显得生动活泼,自然,通俗,幽默。

浚县泥塑的造型特点

单个泥塑的题材更为丰富。以鸟为最多,大的五寸许,一般两寸许,最小者二指大小。鸟类以喜鹊和燕子为主。各类鸟相映成趣,以夸张的艺术手法突出其神态,或憨态,或狡黠顽皮。鸡在泥塑中也占有重要位置,着红色的公鸡最多,多为站立,母鸡则以卧为主,即俗语所称"公鸡打鸣,母鸡抱窝"。 单个泥塑中的连体形象亦具特色,如猪八戒背媳妇,胖墩儿骑鸡,胖墩儿骑鱼,小妞儿坐莲花盆,小猴儿抱蟋等。 在单个泥塑中,艺术形象最为奇特的是长颈马,马头和脖子比全身还要长两倍。此外还有小猪,猪头比身子大两倍。这种夸张的表现手法格外传神,体现出浚县泥塑的基本特点。

泥泥狗

河南淮阳地方民间泥塑艺术。淮阳古为陈国,传说是上古伏羲和女娲结合,及女娲用泥造人的地方。至今淮阴泥塑中仍有形如“人祖”猴的作品。淮阳城北有座太昊陵,每年农历二月二民间举行太昊陵庙会。淮阳泥塑是庙会上引人注目的艺术品。人们将之作为辟凶、纳吉求子的吉祥物。泥泥狗是淮阳泥塑中有特色的一种,其它的“草帽老虎”、“猴头燕尾”、“四不象”、“歪嘴斑鸠”、“甩尾连鱼”、“猴骑猫”等,其造型多古拙神奇。现在淮阳县城东北的金庄、盛庄、陈楼等村庄,仍有许多艺人在做泥塑。

泥人张彩塑的历史

天津泥人张彩塑是清朝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艺术,自张明山先生创始,历经四代流传,至今已180年历史。第二代张玉亭(1863一1954年)继承父业,善于从动态中表现人物,其作品更多反映劳动人民,讽刺揭露黑暗势力,艺术成就极高。张明山、张玉亭的作品曾获巴拿马赛会的金奖,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的荣誉奖,并在南洋各地展览会上获得奖状、奖牌20余件。“泥人张”第三代张景祜(1891一1967年)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创作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为彩塑艺术开创了新的途径。如今第五代传人张乃英以及彩塑专业人员的一些优秀作品已为国家收购和博物馆收藏定期陈列,部分作品并选送外国展览。日本芦屋市恩巴“中国近代美术馆”于1983年曾为“天津泥人张彩塑”建立了陈列专室,展出作品58件。

泥人张彩塑的艺术风格

泥人张彩塑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能真实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体态、追求解剖结构,夸张合理,取舍得当,用色敷彩,匠心独特,形成了独立的体系,达到了形神兼备,令人爱赏不已。郭沫若、赵朴初、吴作人、徐悲鸿等大师都分别题词、著文予以颂扬。

泥人张彩塑的工艺特点

泥人张彩塑属于室内陈列性雕塑,一般尺寸不大,高约40公分左右,可放在案头或架上,故又称为架上雕塑、彩塑艺术是一个涉及面极广,运用于各种环境装饰的艺术形式,有着服务社会、美化环境的重要作用。它所用材料是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经风化、打浆、过滤、脱水,加以棉絮反复砸柔而成“熟泥”,其特点是粘合性强。辅助材料还有木材、竹藤、铅丝、纸张绢花等。塑造好的作品应避免阳光直射或置于炉火周围,正确的晾干方法应是自然风干。“泥人”彻底干燥后要入窑烘烧,温度要达700摄氏度左右,出窑后经打磨、整理即可着色。彩塑的用色,现在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过去的颜料为水粉色,覆盖力差容易爆裂、脱落、褪色,不能长久保存。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使用丙稀色,尽管价格较贵,但优点很多,覆盖力强,不爆裂、不脱落、不易褪色,干后不溶于水,因此可以用水冲洗,一件完整的作品一般需要30天左右。

嵊县泥塑

一、生产历史和现状

嵊县泥塑是嵊县传统的手工艺品,它以小巧玲珑、携带方便和浓郁的民族特色而驰名国内外,远销世界各地。嵊县泥塑创制于民国前,当时该县城关镇东街设有菩萨店,艺人们用“手捏泥人”的方法,手工制作并出售出售观音、财神等泥塑产品。1978年,嵊县成立了泥塑厂并投入小批量生产,1979年正式投产。目前该厂已有职工130多人,年产值60万元,泥塑产品销往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从1981年起销往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法国等10多个国家,外贸收购额达20多万元。1983年,嵊县泥塑获全国旅游内销工艺品大会表扬奖,获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颁发的“出口产品,品质优良”的荣誉证书。1984年被评为省优产品。《乔太守》、《梁山好汉》获省玩具旅游产品一等奖。《少林武僧》、《京剧脸谱》、《钟馗》分别获省创作设计一、二等奖。

二、产品及工艺特色

嵊县泥塑造型简洁洗炼,讲究艺术趣味,强调姿态传神,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外形精雅小巧,便于携带。最小的微型沁塑只有钢笔那么大,然而嘴眼分明,形态传神,生动细腻,在的也不过20厘米。表现技法精炼,造型精美。 嵊县泥塑产品花色品种多,共有200多种。产品造型以夸张变形写意为主,情调文雅,题材广泛。有古典名著里人们喜闻乐观的人物;有神话,民间传说和人们向往的喜庆吉祥题材,也有戏曲、舞蹈、少数民族题材和各类动物等。

嵊县泥塑采用当地的特产乌黑泥为主要原料,经过轧泥、翻模、低温烧结(部分泥坯)绘彩、喷漆等工序加工而成。乌黑泥细腻洁净,砂子小,粘性好,可塑性极佳,资源储量丰富,为发展泥塑产品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泥塑的制作工艺

泥塑的基本用料——泥土需精心准备,一般选用带些粘性又细腻的土,经过捶打、摔、揉,有时还要在泥土里加些棉絮、纸或蜂蜜。泥塑的模制一般分为四步: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制子儿就是制出原型,找一块和好的泥,运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个形象,经过修改、磨光、晾干后即可,有些地方还要用火烧一下,加强强度。翻模就是把泥土压在原形上印成模子,常见有单片模和双片模,也有多片模。脱胎就是用模子印压泥人坯胎,通常是先把和好的泥擀成片状,然后压进模子,再把两片压好泥的模子合拢压紧,再安一个“底”,即在泥人下部粘上一片泥,使泥人中空外严,在胎体上留一个孔,使胎体内外空气流通,以免胎内空气压力变化破坏泥胎。最后一道工序是着色,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一般着色之前先上一层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洁,便于吸收彩绘颜色,彩绘的颜料多用品色,调以水胶,以加强颜色附着力。

泥塑制作方法

1.备泥加工

把直接自地下的泥去掉杂质,用木槌,木棒敲砸进行人工捣炼,有条件的可用捣泥机加工.太湿的泥,要先放在室内通风处,让泥土吹干达到合适的湿度;太干的泥则要泥土砸碎,放在容器内,浇上适量的水浸泡,然后再进行捣炼.最后要使泥土达到软硬适度又不粘手为佳.加工好的泥块要放在缸内或其他盛具内,用湿布或塑料布盖好以保持一定的湿度,备用.

2.搭内骨架

搭制骨架常用木,木版,铁丝,钢筋,铁钉等.泥塑的骨架像人的骨骼一样,起着支撑和连接的作用,它是泥塑的基础条件,不可忽视.

搭骨架要注意:

<1> 骨架要牢固,以保证泥塑的稳定,上泥后不倾斜,不倒塌.

<2> 堆泥后要使其既不掉泥,又不露架.

<3> 要体现雕塑的大体形状.

<4> 所搭骨架要简单,便于变动和制模时拆架.

3.上大泥堆大形

泥与骨架备好以后,就可以动手上泥了.先在骨架上喷一次水,以便泥块与骨架能牢固地结合,不易掉落.

上泥时,将泥块一块一块地堆贴在骨架上,用手按紧,拍实,然后层层加泥,用木槌或拍泥板将泥砸实帖牢.

上大泥时,要从大处着眼,从整体入手,切忌缩手缩脚,陷入到局部细节的塑造中.

雕塑是三维的实体,每添一块泥都要照顾到各个视角之间的关系,要经常转动雕塑台,不断进行观察比较.泥不要一次堆足,只要堆出大形即可.

4.深入塑造

在大的形体与比例为准确的基础上,便可进入深入塑造的阶段.

随着局部和细部的深入,使泥塑的体量逐渐到位.做局部要经常与整体比较,使局部服从于整体.

在深入塑造的过程中,要不断调整和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处理局部与细部的关系,也要反复推敲,始终掌握"整体-局部-整体"的原则.只要整体把握得准确,局部才能做的正确,而局部做准确了,也更充实完善了整体.

往往在深入刻画局部时精力十分集中,常在一个面上塑造时间太久而忘了转动雕塑台,这样越是做得细致,体积也越容易拉平.所以要注意始终保持整体的观察和塑造.

另外,要注意对称关系,可在泥塑上画中心线来检查,比较和修正.

5.调整统一

在深入阶段,难免会出现某些局部的细节表现得过分突出,形体的大转折被削弱,形体间缺乏连贯或处理僵硬等,在调整统一阶段就要把它调整到整体的大的关系上来.

泥塑圆雕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经常对泥塑作品喷水,特别在夏季水分容易挥发,更要定时喷水,使泥始终保持在合适的干湿程度,以便塑造形体.在冬季气温低,泥塑如不注意保暖,经冻结,整个泥塑会松裂,所以要在暖和的室内工作室工作,这样泥塑才不至于松裂.每次工作结束以后,要用塑料布把泥塑包好,使泥塑不易干裂,其水分不易挥发,以便继续塑造.

在深入阶段,难免会出现某些局部的细节表现得过分突出,形体的大转折被削弱,形体间缺乏连贯或处理僵硬等,在调整统一阶段就要把它调整到整体的大的关系上来.

泥塑圆雕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经常对泥塑作品喷水,特别在夏季水分容易挥发,更要定时喷水,使泥始终保持在合适的干湿程度,以便塑造形体.在冬季气温低,泥塑如不注意保暖,经冻结,整个泥塑会松裂,所以要在暖和的室内工作室工作,这样泥塑才不至于松裂.每次工作结束以后,要用塑料布把泥塑包好,使泥塑不易干裂,其水分不易挥发,以便继续塑造.

上一篇:气功的由来

下一篇:太极拳的基本知识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淳化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燕冲路(淳湖佳苑西侧50米)

技术服务:南京裕后网络科技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