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实用技术读本——水稻种植技术
发布时间:2011/12/2 22:16:36 作者:Gracie 浏览量:2114次
一、 水稻种植技术(土桥珍珠大米)
1、无公害优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一、无公害优质稻米概念
(一)无公害农产品
1、等级划分
从安全角度划分有三种概念:国际上流行有机食品,中国实行绿色食品(分AA级和A级)标准,各省市执行无公害农产品标准。
1)有机食品:相当于绿色食品AA级,生产要求:在土壤经三年转换期后,完全不使用化学农药、化肥等人工合成化学物质而生产出来的农产品。
2)无公害农产品:相当于绿色食品A级。生产要求:在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生产过程中允许限品种、限量、限时使用化学农药、化肥等人工合成化学物质而生产出来的农产品。
2、无公害稻米对产地环境要求
1)空气环境质量指标:规定了4种污染物的浓度限值,即总悬浮颗粒物(TSP)、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2)、氟化物(F)。
2)农田灌溉水质量指标:规定了15种污染物的浓度限值,PH、总汞、总镉、总砷、总铅、六价铬、挥发酸、石油类等。
3)土壤环境质量指标:规定了6种污染物的含量限值,镉、汞、砷、铅、铬、铜。
(二)优质稻米
1、衡量稻米品质的要素
碾磨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营养品质。
2、划分优质稻米等级的标准
1)国家标准(GB/T17891—1999优质稻谷),有14项指标划分优质稻米等级。
2)行业标准(NY122—86优质食用稻米),有12项指标划分优质稻米等级。
3)二个标准比较:国标与行标有7项指标是共同的,出糙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粒型长/宽比。
3、优质水稻品种概念:指达到国标3级米以上的水稻品种。
(三)无公害优质稻米:指农药、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控制在安全允许范围内,按照国家优质稻谷标准达到3级以上的稻米及其加工产品。
二、无公害优质稻米的发展与生产现状
(一)稻米质量与人类健康
上世纪七十年代,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中,与农业有关的典型事件有两件:
一是1953年—1968年发生在日本的水俣战甲基汞污染事件。主要是在氮肥生产中使用氯化汞、硫酸汞作为催化剂,含甲基汞废水排入河中,通过生物链的富集,人吃有毒的鱼而造成近万人的中枢神经病,死亡50多人。
二是1955年—1972年日本富山县的骨痛病事件。炼锌厂来处理净化的含镉废水排入通川河中,两岸农民利用河水灌溉农田。据统计,当时因镉米中毒患者达258人,其中207人死亡。
(二)稻米质量污染的成因
1、重金属污染:主要是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造成土壤、灌溉水中重金属含量超标。
2、生产过程中的农药污染:我省农药年用量1.6万吨左右(有效成分),折合商品量8万吨,平均每亩耕地用量1.1公斤。一般水稻全生育期用药6—10次,小美3—5次,油菜每季6—9次。
3、过量使用化肥造成的硝酸盐污染:我省氮肥年用量170万吨(折合纯量),耕地平均亩用量24公斤。经检测粮食中亚硝酸盐检出率达47.6%。
(三)无公害稻米的发展与现状
1、国际方面
为推动世界范围内有机食品的发展,英国、瑞典、南非、美国和法国五个国家于1972年发起成立了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IFOAM),目前已拥有来自90多个国家的500多个集体会员,成为当今世界上一个最广泛、最庞大和最具权威的国际有机农业组织。
2、国内方面
我国于1992年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1993年加入“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我省于99年制定了《无公害农产品江苏省地方标准》,截止去年底,我区无公害优质稻米面积达20万亩,无公害优质稻米品牌7个,其中绿色稻米品牌2个,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在全市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土桥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更是全市的领头雁,土桥牌珍珠米是南京市第一个绿色大米品牌,已成为南京市名牌产品,并制订出无公害优质米生产技术标准,珍珠米南京市地方标准;南京农业大学水稻育种基地建立在本地,同时还拥有年销售量6—8吨的优质米加工企业。因此,土桥发展无公害优质稻米,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无公害优质稻米高产栽培技术
(一)选用优质品种
1、选用原则
选用无公害优质水稻品种,要综合考虑并把握四条基本原则: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品质性。
2、考虑因素
1)要尽可能选用区试验合格审定命名品种,稳定性好。
2)要尽可能选用国标3级米以上优质品种
3)要尽可能选用综合抗性较好的品种,抗病虫害,减少农药用量和防治次数。
常农粳4号、武运粳7号
(二)调整播种期
1、播期与品质的关系
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键期为抽穗后的灌浆结实期,该时期的气候因子对米质影响最大。
首先是温度,它是影响稻米品质的最主要气候因子,灌浆结实时,日均温大于26℃或小于21℃,都会使稻米的碾米品质下降,尤其是高温能使糙米率、精米率降低3%—10%。严重时达10%以上;成熟期遇高温,垩白度、垩白率显著提高,蒸煮品质变差,食味变差。
其次是光照,水稻生育后期光照不足,往往造成籽粒充实不良,青米增多,出糙率和整精米率下降。
此外,温度、降雨量、台风等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稻米品质。
2、栽培措施
1)适期播种:本地单季晚粳稻适宜播期为5月20—25日。
作用:
A)避开秧田期螟虫的危害,5月底—6月初揭膜,避开5月底一代三化螟的危害。
B)避开高温灌浆结实,8月底—9月初抽穗,灌浆结实期处于
2)培育壮秧
A)秧大田比控制在1:15左右
B)亩播量控制在50公斤以内
C)秧龄25—30天,叶龄5.5—6.0叶,株高5—6寸,单株带蘖1个。
3)栽足基本苗
宽行窄株,增加稻株茎部通气透光能力,减轻病虫危害,行距7—8寸,株距4寸以内,亩栽1.8—2.2万穴,基本苗稳定在8万左右。
3、合理肥料运筹
1)肥料与稻米品质的关系
水稻生长不仅需要氮、磷、钾等大量元素,也需要镁、锌、硒等微量元素肥料,它们对水稻品质的影响各有不同。
A)氮肥:对品质的影响最为重要,氮素能提高稻米蛋白质的含量,降低直链淀粉的含量,使胶稠度变硬。氮肥过多施用,会影响蛋白质的含量和稻米的外观及食味品质,蛋白质含量过高的稻米,色泽较差,食味不佳。
B)磷钾肥:土壤中较高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有利于降低垩白度,改善加工品质,如整精米率提高。
C)镁、锌、硒等微量元素肥料,有利于抬高米质量。
2)肥料使用准则
按照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要求,在肥料试用上,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A)禁止使用未经国家或省级农业部门登记的化学或生物肥料及制剂,杜绝不合格肥料。
B)肥料使用总量(尤其是氮肥总量)必须控制在土壤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在40毫克/升以下。
C)按照平衡施肥技术,实行三个平衡:有机肥与无机肥平衡,有机肥与无机肥之比不得低于1:1(纯养分比较);氮、磷、钾三要素平衡,N:P2O5:K2O之比为1:0.5:0.5;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平衡,在施用氮、磷、钾的基础上,增施硅肥、锌肥等微量元素,以增加水稻抗逆性,提高稻谷的品质。
3)栽培技术
按水稻单产600公斤测算,一生亩需纯氮15—20公斤、磷肥7—10公斤,钾肥20—25公斤。但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要求控制氮肥用量在15公斤/亩左右,适当增加磷、钾肥用量。
A)秧田期施肥
基肥:春季培肥亩用腐熟饼肥50公斤;播前亩施旱秧青50公斤。
断奶肥:看苗施用,亩用尿素2.5—3公斤。
起身肥:亩用尿素5—7.5公斤
B)大田期施肥
基肥:每亩基施人畜粪100担或饼肥50公斤,25%复合肥40—50公斤,碳铵25公斤。
分蘖肥:栽后5—7天亩用尿素5公斤,确保栽后早发。
穗肥:促保结合,叶龄余数3—3.5叶(7月底—8月初)施促花肥,亩用尿素10公斤,生物钾肥200毫升;叶龄余数1.2—1.5叶(8月10日左右)施保花肥,亩用尿素7.5公斤。
4、科学水浆管理
1)水与稻米品质的关系
第一,田间水分状况对水稻的生长特性、群体质量优化、产量结构的形成和后期的灌浆结实都有很大影响。结实期土壤过度干旱,对稻米品质形成不利,对米粒延伸性、直链淀粉含量及蛋白质含量都有影响,特别是整精米率下降、垩白率和垩白度提高。
第二,水稻的倒伏与否是栽培后期决定米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后期倒伏,则灌浆结实差、结实率低、空瘪粒增加,加工品质和食味品质变劣,甚至出现霉变米粒。
2)对灌浆水的要求
清理生产区污染源,确保灌溉水的水质达到无公害稻米生产要求。
3)栽培措施
A)浅水清水插秧
刚移栽的秧苗,老根受伤,吸水力弱,容易失去水分平衡,田间要保持一定的水层。要求:水深不淹没叶耳,确保早发根、早活棵。
B)浅湿交替分蘖
有效分蘖期浅水灌溉次次清,掌握前水不清后水不进,增温通气促蘖。
C)早搁轻搁田
提早搁田,轻搁为主,当田间总茎蘖苗达到预期穗数的80—90%时搁田,也就是有效穗20—23万,则亩茎蘖苗在18—20万时开始搁田;搁到不陷脚不裂缝时,复一次跑马水,再晒3—4天,反复3—4次,直至倒三叶抽出一半时(幼穗分化)转入正常灌溉,控制无效分蘖发生,提高成穗率,防止倒伏。
D)浅湿灌溉养老稻
搁田复水后至扬花结束,此阶段为水稻一生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田间必须建立浅水层,抽穗后采取干湿交替,做到断水添水,前水不见后水,不宜水上加水。后期不可断水过早,若遇见晴天田干,可灌跑马水,能起到多灌一次水,多去一层皮的效果,收割前一周才可断水,养根保叶,增加粒重,提高稻米品质。
5、综合防治病虫草
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污染了环境,而且残留于水、土壤和稻米中的有毒成分,极大地危害到人类身体健康。因此,无公害优质稻米的生产,在综合防治上,优先采用农业措施,通过选用抗病虫品种、非化学药剂处理种子,采用培育壮苗、加强栽培管理,轮作换茬等一系列措施,起到防病治虫的作用。
1)农药使用准则
A)允许使用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和微生物源农药。
B)在矿物源制剂中允许使用硫制剂、铜制剂。
C)严格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的农药。
D)如生产上实属必需,允许生产基地有限度的使用部分有机合成化学农药,并要按照规定的方法使用。
2)栽培措施
A)浸种:浸丰2毫升+水6公斤,浸4—5公斤稻种,时间2—3天。
B)旱育秧田除草:盖籽后(不能露籽)喷药,每分地用60%丁草胺5毫升+12%恶草灵5毫升,或者用45%旱秧草宁1支(11毫升),兑水5公斤喷雾。
C)大田化除:秧苗移栽5—7天,上水层3—5厘米后,每亩用14%乙苄
D)防病:稻瘟病用三环唑,纹枯病用5%井岗霉素。
E)治虫:螟虫类可用阿维唑灵,稻飞虱可用扑虱灵、毒死脾复配水稻肥床旱
2、水稻肥床旱育稀植技术要点
为夺取秋熟丰收,实现以秋补夏,保证全年增产增收,其移栽期关键是坚持达到田平、肥足、扩行、减苗、浅栽的十六字方针。现就水稻肥床旱育稀植提出如下技术要求。
一、精整大田
移栽前要精整大田,一般进行一耕、一耖、一平作业。达到田面平整、泥土糊烂、表层残茬物少的标准。
二、施足基肥
旱育秧具有爆发力强、茎蘖苗增长快的优势,为了遵循“前期保稳发,中期攻壮杆大穗,后期争高光效”的原则,在肥料运筹上,改过去“重氮肥轻磷钾肥、重基肥用量轻穗肥用量”为“减前稳中攻后”,增氮补磷补钾,重施穗肥。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为5.5:4.5,因此,在施足有机肥的基础上,耖口肥亩用复合肥30公斤、碳铵40公斤。
三、适时移栽
旱育秧适宜移栽期:秧龄25—30天,移栽时实行“三先三后”。即先移栽播量偏大的旱秧,后移栽播量适中的旱秧;先移栽播期早的旱秧,后移栽播期迟的旱秧;先移栽中杂稻,后移栽粳糯稻。
四、带药下田
拔秧前每亩旱育苗床用35%虫靶105毫升加22%瘟博克40克加吡虫啉16克兑水喷雾,移栽前一天傍晚应浇透一次水。
五、扩行稀植
扩行稀植,增强田间通风透光性,改善后期的生态环境,提高水稻抗倒能力,减轻病虫危害,使水稻成穗率、结实率和千粒重都得到提高,确保高产、稳产。在扩行稀植时,一定要扩大行距,稳定株距,株行距及基本苗配置为:粳糯稻4×7寸,亩栽2.2万穴,6—8万基本苗。
六、适时化除
水稻栽插后第三天复水,一般移栽后5—7天,结合化除施分蘖肥,亩用碳铵10—15公斤与20%草老大30—35克,充分拌匀后撒入大田进行化除。
3、稻肥床旱育操作技术要点
旱育壮秧的标准是“30天秧龄,6张叶,15厘米高,带2个分蘖”,培育壮秧掌握以下技术环节。
1、熟化培肥精做秧板
按秧:大田1:15留足肥沃、爽水秧田,在冬、春培肥的基础上,于播前一周左右亩施旱秧青50公斤,均匀拌和土壤中。秧板宽1.3-1.5米为宜,沟系配套,达到一方秧田,两头出水,三沟配套,四面凸空,旱育,苗床台田化。
2、适期播种严控播量
粳糯稻播期在5月15日-25日,亩播量在50公斤内。
3、严格规程提高质量
(1)浇足底墒水,播种时使土表10厘米以内的土层吸水达到饱和状态。
(2)药剂浸种,将催芽露白的种子,均匀撒播在秧板上,用木板轻度镇压,撒盖营养土。
(3)及时化除,亩用20%丁恶合剂100毫升或10%闲夫(异丙、苄)100克,兑水均匀喷雾,秧板上不能有积水。
(4)适时盖膜,化除半小时后,盖好地膜,膜上均匀铺盖稻草。
4、加强管理确保齐苗
(1)淋水降温,地膜覆盖期间,遇日均气温大于20度天气时,要在稻草上淋水降温,防止高温烧苗。
(2)适时揭膜,播后7天左右(待气温而定),即可揭膜,揭膜应掌握在晴天傍晚揭,阴天上午揭,雨天雨前揭,防止揭膜时间不当,造成青枯死苗。
(3)严格管水,揭膜后,苗床要浇一次透水;4叶期前,保持一定的土壤湿度;4叶期后,严格控水,一般中午稻叶不打卷,都不应浇水,若中午卷叶,可在傍晚浇水至土壤湿润;起秧前一天傍晚,浇一次透水;
(4)揭膜后1-2天,亩用15%多效唑粉剂120-150克(包衣种子除外),兑水喷细雾,控高促蘖;
(5)合理施肥,苗床基肥足的,一般不需追肥,苗床培肥差、地力较瘦黄,可适当泼浇2%的尿素液,促秧苗生长;
(6)覆盖防雨,拔秧前一周内,遇降雨要及时盖膜挡雨,雨停后立即揭膜,以免高温烧秧,同时搞好排水降渍。
4、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盲目施肥、过量施肥现象普遍。对土壤有机肥的投入量明显减少,只靠“化肥飘飘、氨水浇浇”来维持作物产量。这不仅造成农业生产成本增加,而且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特别是去冬今春,化肥价格持续上涨,目前仍在高位运行,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为此,通过全面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入户,努力提高农业科学施肥水平。
正如到医院看病,医生先要为您检查化验做出诊断后再根据病情开药方,您可以对症吃药。测土配方施肥就是医生为您的耕地看病开方下药。配方施肥是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与肥料效应,确定施肥的方法,就像过去常说的“看天、看地、看庄稼”。一是测土,取土样测定土壤养分含量;二是配方,经过对土壤的养分诊断,按照庄稼需要的营养“开出配方、按方配肥”;三是合理施肥,就是在农业科技人员指导下科学施用配方肥。
“施优质肥料、保养分平衡、促农产品安全”,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有利于节约化肥施用量,减轻过度施用化肥导致的污染,也是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建设资源节约型农业的有效举措,同时也是建设节约型农业的关键点。在试点的乡村,肥料的利用率提高了,投资也节省了,农民生产成本降低了;同时农产品产量和产品品质得到提高,从而增加了农民收入。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一项较复杂的技术即测、配、产、供、施一条龙服务,采用“开方抓药”模式,由土肥站土壤检测室进行测土、配方,由测土配方定点企业按配方进行生产并供给农民,由农业技术部门人员指导科学施用。这样该技术才能真正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一、什么是测土配方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就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土壤供肥性能、作物需肥规律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的适宜比例、用量,以及相应的施用技术(包括施用时间、运筹和施用方法),以满足作物均衡吸收各种营养,达到氮磷钾三要素平衡、有机养分与无机养分平衡、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的平衡,维持土壤肥力水平,减少养分流失和对环境的污染,达到高产、优质和高效的目的。测土配方施肥是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主要是协调好土壤、肥料、作物三者的关系,“平衡”是动态的、相对的,是方法论。不同时空不同作物的平衡施肥是变化的。“测土”就是摸清土壤的家底,掌握土壤的供肥性能,就像医生看病,首先进行把脉问诊。“配方”就是根据土壤缺什么确定补什么,就像医生针对病人的病症开处方抓“药”。其核心是根据土壤、作物状况和产量要求,产前确定施用肥料的配方、品种和数量。“施肥”就是执行上述配方,合理安排基肥和追肥比例,同时根据肥料的特性,选择切实可行的施肥方法,并与其他农艺措施相配套,以发挥肥料的最大增产作用。
二、为什么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
一是提高作物单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客观要求。人增地减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提高单位耕地面积产量是必由之路,合理施肥能大幅度地提高作物产量。二是降低生产成本,促进节本增效的重要途径。每年我省仅氮肥损失就达20亿元,节本增效潜力很大。实践证明,合理施肥平均每亩可节约纯氮3—5公斤,亩节本增效可达20元以上。三是节约能源消耗、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行动。节省化肥生产性支出对于缓解我国乃至国际能源紧张矛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节约化肥就是节约资源。四是不断培肥地力、提高耕地产出能力的重要措施。配方施肥是耕地质量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有机与无机相结合,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做到缺素补素,改良土壤,最大限度地发挥耕地的增产潜力。五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业竞争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施肥,能克服过量施肥造成的徒长现象,减少作物倒伏,增强抗病虫害能力,从而减少农药的施用量,降低了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风险。六是减少肥料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目前农民盲目偏施或过量施用氮肥现象严重,氮肥大量流失,对水体富养化和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十分严重。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测土配方施肥的主要工作内容有哪些?
测土配方施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环节,以一个县(市、区)为例,主要工作内容有七项:
1、仪器设备配备:按照拾遗补缺的原则,对县(市、区)级土肥化验室配备批量化、快速准确的土肥分析仪器设备,使其测试能力能满足当地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需要。
2、采样测试:在收集整理历史资料、广泛进行野外调查和典型农户调查的基础上,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试行)》要求,根据代表性、典型性和可比性原则,每100—200亩耕地采集1个土样。在室内以土壤图、行政区划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叠加,科学确定采样点位,将采样点位转绘到五万分之一地形图上,作为工作草图。采样时用GPS定位,采集的土壤样品经预处理后及时进行土壤测试,测定项目主要有:土壤有机质、全氮、无机氮、有效磷、有效钾、锌、硼、锰、钼、铜、铁等。
3、田间试验:以优势作物及其主导品种为对象,在主要土壤类型上按肥力水平的高、中、低进行3414等田间肥料效应小区试验,摸清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量、农作物需肥规律、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以及土壤氮磷钾、中微量元素丰缺指标。建立不同施肥分区主要作物的氮磷钾肥料效应模型,确定作物合理施肥品种和数量,基肥、追肥分配比例,最佳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及施肥指标体系。
4、配方设计:根据土壤测试和田间试验数据结果,以及气候、地貌、土壤类型、作物品种、耕作制度等差异性,合理划分施肥类型区,确定测土配方参数,建立施肥模型,组织专家会商,分别进行区域配方和田块配方设计。
5、校正试验:在每个施肥分区单元内设置不施肥、配方施肥和农户习惯施肥三个处理,通过田间校正试验,对比测土施肥的增产效果,进一步验证并完善肥料配方,优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参数,做到宏观控制施肥结构和施肥总量,微观调节氮肥用量和运筹比例,发挥配方肥料施用的最大效益。
6、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在GPS定位、相对均匀采集土样,获取土壤供肥能力信息的基础上,采用规范的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字典,建立县域土壤养分数据库和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测土配方施肥宏观决策和动态管理基础平台。
7、施肥加工:根据专家会商的肥料配方,以各种单质或复混肥料为原料,由配肥企业按配方加工生产配方肥,实行定向供应,农民购买施用。
四、测土配方施肥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测土配方施肥主要的理论依据有:(1)养分归还学说;(2)最小养分律;(3)各种营养元素同等重要与不可替代律;(4)肥料效应报酬递减律;(5)生产因子的综合作用。
(1)养分归还学说:种植农作物每年要带走大量的土壤养分,土壤虽是个巨大的养分库,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的,必须通过施肥的方式,把某些作物带走的养分归还于土壤,才能保持土壤有足够的养分供应容量和强度。我国每年以大量化肥投入农田,主要以氮磷两大元素为主,而钾素和微量养分元素归还不足。
(2)最小养分律:植物生长发育要吸收各种养分,但是决定作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含量最小的养分,产量也在一定限度内随这个因素的增减而相对地变化。因而忽视这个限制因素的存在,即使较多地增加其他养分也难以再提高作物产量。
(3)各种营养元素同等重要与不可替代律:植物所必需的16种营养元素,不论他们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多少,均具有各自的生理功能,它们各自的营养作用都是同等重要的。每一种营养元素具有其特殊的生理功能,它们各自的营养作用都是同等重要的。每一种营养元素具有其特殊的生理功能,是其他元素不能代替的。
(4)肥料效应报酬递减律:是指施肥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是在其他技术条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随着施肥量的逐渐增加,作物产量也随之增加,但作物的增产量却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逐渐递减。当施肥量超过一定限度后,如再增加施肥量,不仅不能增加产量,反而会造成减产。
(5)生产因子的综合作用:施肥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而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环节。我们可用函数式来表达作物产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Y=f(N、W、T、G、L)。(Y代表农作物产量,f代表函数的符号,N代表养分,W代表水分,T代表温度,G代表CO2浓度,L代表光照)此式表示农作物产量是养分、水分、温度、CO2浓度、光照的函数,要使肥料发挥其地产潜力,必须考虑到其他四个主要因子,如肥料与水分的关系,在无灌溉条件的旱作农业区,肥效往往取决于土壤水分的增加而提高。从另一方面讲,五大因子应保持一定的均衡性,方能使肥料发挥应有的增产效果。
五、测土配方施肥有几种方法?
测土配方施肥的方法归纳起来有三大类六种方法:第一类是地力分区发法;第二类是目标产量法,包括养分平衡法和地力差减法;第三类是田间试验法,包括肥料效应函数法、养分丰缺指标法、氮磷钾比例法。
1、什么叫地力分区(级)配方法?
地力分区(级)配方法,是利用土壤普查、耕地地力调查和当地田间试验资料,把土壤按肥力高低分成若干等级,或划出一个肥力均等的田片,作为一个配方区。再应用资料和田间试验成果,结合当地的实践经验,估算出这一配方区内,比较适宜的肥料种类及其施用量。这一方法的优点是较为简便,提出的用量和措施接近当地的经验,方法简单,群众易接受。缺点是局限性较大,每种配方只能适应于生产水平差异较小的地区,而且依赖于一般经验较多,对具体田块来说针对性不强。在推广过程中必须结合试验示范,逐步扩大科学测试手段和理论指导的比重。
2、什么叫目标产量配方法?
目标产量配方法是根据作物产量的构成,由土壤本身和施肥两个方面供给养分的原理来计算肥料的用量。先确定目标的产量,以及为达到这个产量所需要的养分数量,再计算作物除土壤所供给的养分外,需要补充的养分数量,最后确定施用多少肥料。包括养分平衡法和地力差减法。
3、什么是田间试验法?其中的效应函数法是怎么回事?
田间试验法是配方施肥中的一类方法。其原理是通过简单的单一对比,或应用较复杂的正交、回归等试验设计,进行多点田间试验,从而选出最优处理,确定肥料施用量。肥料效应函数法是其中的一种,具体内容如下:
肥料效应函数法采用单因素、二因素或多因素的多水平回归设计进行布点试验,将不同处理得到的产量进行数理统计,求得产量与施肥量之间的肥料效应方程式。根据其函数关系式,可只观的看出不同元素肥料的不同增产效果,以及各种肥料配合施用的联应效果,确定施肥上限和下限,计算出经济施肥量,作为实际施肥的依据。
4、养分丰缺指标法是怎么回事?
这是田间试验法中的一种。此法利用土壤养分测定值与作物吸收养分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对不同作物通过田间试验,根据在不同土壤养分测定值下所得的产量分类,把土壤的测定值按一定的级差分等,制定养分丰缺及应该施肥量对照检索表。在实际应用中,只要测得土壤养分值,就可以从对照检索表中,按级确定肥料施用量。
5、氮磷钾比例法是怎么回事?
此法是田间试验法中的一种。原理是通过田间试验,在一定地区的土壤上,取得某一作物不同产量情况下各种养分之间的最好比例,然后通过对一种养分定量,按各种养分之间的比例关系,来决定其他养分的肥料用量。如以氮定磷、定钾,以磷定氮、以钾定氮等。
上一篇:日常英语口语900句

